引言 | 第1-17页 |
临床研究 | 第17-32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17-21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7-21页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1页 |
(三)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1页 |
二、临床资料 | 第21-24页 |
(一) 病例来源与分组 | 第21页 |
(二) 一般资料 | 第21-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一) 用药方法及疗程 | 第24页 |
(二) 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第25-26页 |
(一) 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 | 第25页 |
(二)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 第25-26页 |
(三)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 | 第26页 |
(四) 中医症状总疗效评定标准 | 第26页 |
(五)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第26页 |
(六) 硝酸甘油停减率 | 第26页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26-27页 |
六、研究结果 | 第27-32页 |
(一)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 第27页 |
(二)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 第27页 |
(三) 两组患者速效扩冠药物停减情况比较 | 第27-28页 |
(四)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疗效情况比较 | 第28页 |
(五)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第28-29页 |
(六) 两组患者血压疗效比较 | 第29页 |
(七) 两组患者血脂疗效比较 | 第29页 |
(八)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62P、CD63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九)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 第30-31页 |
(十) 安全性检测 | 第31页 |
(十一) 不良反应 | 第31-32页 |
实验研究 | 第32-36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32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三) 实验药品 | 第32页 |
(四)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二、分组与方法 | 第32-33页 |
(一) 动物分组 | 第32-33页 |
(二) 给药方法 | 第33页 |
(三) 造模方法 | 第33页 |
(四) 统计学方法 | 第33页 |
三、实验研究结果 | 第33-36页 |
(一) 温心宁痛汤对垂体后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 第33-34页 |
(二) 温心宁痛汤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SOD、MDA、ET、TXB_2的影响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50页 |
一、西医研究现状 | 第36-38页 |
二、中医研究现状 | 第38-39页 |
三、UA论治探讨 | 第39-42页 |
(一) 年老体衰、元阳不振为UA发病之本 | 第40-41页 |
(二) 寒凝血瘀为UA发病之标 | 第41页 |
(三) 阳虚寒凝血瘀是UA的主要病机 | 第41页 |
(四) 治则治法探讨 | 第41-42页 |
四、药物分析 | 第42-46页 |
(一) 方药分析 | 第42-43页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第43-46页 |
五、温心宁痛汤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第46页 |
(二) 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 第46页 |
(三) 降低血脂、血压 | 第46-47页 |
(四)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 第47页 |
(五) 对CD62P、CD63的影响 | 第47-48页 |
(六) 对动物心电图的影响 | 第48页 |
(七) 对SOD、MDA的影响 | 第48-49页 |
(八) 对ET、TXB_2的影响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