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9页 |
·核酸及核酸酶简介 | 第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过渡金属配合物对核酸的水解断裂作用 | 第14-18页 |
·稀土配合物对核酸的水解断裂作用 | 第18-20页 |
·本文设计思路 | 第20-22页 |
·配体的选取 | 第21页 |
·金属离子的选取 | 第21-22页 |
·双核配合物的活性研究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9页 |
第二章 双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 第29-52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29页 |
·R-HXTA配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29-31页 |
·R-HXTA配体的合成 | 第29-30页 |
·R-HXTA配体的表征 | 第30页 |
·R-HXTA配体的结构讨论 | 第30-31页 |
·Cu_2L1、Cu_2L3和CuL4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1-39页 |
·Cu_2L1、Cu_2L3和CuL4的合成 | 第31页 |
·Cu_2L1、Cu_2L3和CuL4的晶体结构表征 | 第31-38页 |
·Cu_2L1、Cu_2L3和CuL4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讨论 | 第38-39页 |
·Mg_2L2、Ni_2L2和Zn_2L2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9-48页 |
·Mg_2L2、Ni_2L2和Zn_2L2的合成 | 第39页 |
·Mg_2L2、Ni_2L2和Zn_2L2的晶体结构表征 | 第39-47页 |
·Mg_2L2、Ni_2L2和Zn_2L2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讨论 | 第47-48页 |
·FeL4、Co_2L3和Ni_2L3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48-49页 |
·FeL4、Co_2L3和Ni_2L3的合成 | 第48页 |
·FeL4、Co_2L3和Ni_2L3的结构表征 | 第48-49页 |
·FeL4、Co_2L3和Ni_2L3的结构讨论 | 第49页 |
·镧系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49-51页 |
·Ce_2L1、Ce_2L2、GeL4、Nd_2L1、Nd_2L2、Nd_2L3配合物的合成 | 第49页 |
·镧系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49-50页 |
·镧系配合物的结构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电泳法研究双核金属配合物与pBR322 DNA的作用 | 第52-61页 |
·实验原理 | 第52-5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3-54页 |
·溶液的配制及实验方法 | 第54页 |
·电泳的初步筛选 | 第54-55页 |
·M_2L2系列配合物对双链DNA的切割 | 第55-59页 |
·配合物切割双链DNA的pH梯度 | 第55-57页 |
·配合物切割双链DNA的浓度梯度 | 第57-58页 |
·配合物切割双链DNA的时间梯度 | 第58-59页 |
·配合物切割双链DNA的温度梯度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双核配合物与CT DN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 第61-69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金属配合物与CT DNA的作用 | 第61-64页 |
·实验原理 | 第6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4页 |
·荧光光谱法研究金属配合物与CT DNA的作用 | 第64-67页 |
·实验原理 | 第64-65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双核稀土配合物与磷酸二酯键模型物BDNPP的水解作用研究 | 第69-75页 |
·BDNPP的合成 | 第70-71页 |
·实验所用仪器及试剂 | 第70页 |
·试剂预处理 | 第70页 |
·合成方法 | 第70页 |
·结构表征 | 第70-71页 |
·紫外光谱法研究金属配合物与BDNPP的水解作用 | 第71-73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8页 |
·总结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承诺书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