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CO_2捕获技术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第10-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CO_2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吸收分离法 | 第12-13页 |
·吸附分离法 | 第13-14页 |
·膜分离法 | 第14-15页 |
·低温分离法 | 第15-16页 |
·O_2/CO_2循环燃烧法 | 第16页 |
·固体CO_2吸收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6-22页 |
·碳材料吸收剂 | 第16-17页 |
·沸石材料吸收剂 | 第17-18页 |
·金属有机骨架吸收剂 | 第18-19页 |
·固体胺吸收剂 | 第19页 |
·层状双氢氧化物吸收剂 | 第19-20页 |
·氧化镁吸收剂 | 第20页 |
·钙基吸收剂 | 第20-22页 |
·低碱陶瓷吸收剂 | 第22页 |
·碱基CO_2固体吸收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 第23页 |
·碱基CO_2固体吸收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 第24-25页 |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选题意义 | 第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碱基CO_2吸收剂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27-32页 |
·实验设备和方法 | 第28-29页 |
·实验设备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吸收剂性能表征 | 第29-32页 |
·膨润土的化学全分析 | 第29页 |
·XRD测试 | 第29页 |
·比表面分析 | 第29-30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0-32页 |
第3章 碱基吸收剂循环吸收CO_2实验研究 | 第32-50页 |
·实验方案 | 第32-33页 |
·吸收反应实验 | 第32-33页 |
·再生反应实验 | 第33页 |
·CO_2吸收量的测定 | 第33页 |
·碳酸化转化率的计算 | 第33页 |
·吸收反应实验设备 | 第33-34页 |
·吸收反应原理 | 第34页 |
·吸收反应影响因素实验 | 第34-41页 |
·吸收温度 | 第34-37页 |
·吸收时间 | 第37-38页 |
·床层高度 | 第38-39页 |
·气流速度 | 第39-40页 |
·循环反应次数 | 第40-41页 |
·再生反应实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再生温度 | 第41-42页 |
·再生时间 | 第42-43页 |
·吸收过程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43-48页 |
·碳酸钾吸收剂吸收CO_2反应过程的单颗粒气固反应原理 | 第43-45页 |
·在固定床颗粒与气流之间的传质 | 第45页 |
·CO_2气体在固体吸收剂内部的扩散 | 第45页 |
·固体吸收剂与CO_2之间的传热 | 第45-46页 |
·固体吸收剂内部热传导 | 第46-47页 |
·本征反应 | 第47页 |
·吸收反应引起的固体结构变化 | 第47-48页 |
·影响吸收反应因素和反应机理分析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碱基吸收剂循环吸收CO_2性能改善 | 第50-60页 |
·碱基吸收剂本身结构参数 | 第50-51页 |
·浸渍液浓度对吸收剂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负载量对吸收剂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焙烧时间对吸收剂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焙烧温度对吸收剂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钾钠基吸收剂CO_2吸收特性比较 | 第60-64页 |
·碳酸钠吸收剂的制备 | 第60-62页 |
·实验设备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钠基吸收剂结构参数 | 第60-62页 |
·钠基吸收剂吸收反应实验 | 第62-63页 |
·吸收时间的影响实验 | 第62页 |
·循环反应次数影响实验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