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冰达坂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思路方法和工作量 | 第10-11页 |
一、目的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实物工作量 | 第11页 |
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12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11页 |
二、地形地势 | 第11-12页 |
三、气候条件 | 第12页 |
四、交通条件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区地质研究程度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第16-32页 |
第一节 区域地层与岩浆活动 | 第16-21页 |
一、元古界 | 第16页 |
二、古生界 | 第16-18页 |
三、中生界 | 第18-19页 |
四、新生界 | 第19页 |
五、侵入岩浆活动特点 | 第19-20页 |
六、火山岩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1-23页 |
一、大地构造位置 | 第21-22页 |
二、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23-24页 |
一、布格重力异常 | 第23页 |
二、航磁异常 | 第23-24页 |
三、地壳结构特征 | 第24页 |
第四节 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24-27页 |
一、动力学背景 | 第24-25页 |
二、动力演化过程 | 第25-27页 |
第五节 研究区断裂特征 | 第27-32页 |
一、红五月桥断裂 | 第27页 |
二、冰达坂断裂带 | 第27-28页 |
三、其它断裂 | 第28-29页 |
四、断裂空间展布特征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冰达坂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及其变形特征 | 第32-43页 |
第一节 韧性剪切带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二、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34页 |
第二节 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一、动力学条件 | 第34页 |
二、岩性条件 | 第34-35页 |
三、围压条件 | 第35页 |
四、温度 | 第35页 |
五、溶液 | 第35页 |
六、其它条件 | 第35-36页 |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基本地质特征 | 第36页 |
第四节 冰达坂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 | 第36-43页 |
一、冰达坂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 | 第36-37页 |
二、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 第37-43页 |
第四章 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第43-56页 |
第一节 运动学分析 | 第43-47页 |
一、判别准则 | 第43-44页 |
二、判别标志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动力学分析 | 第47-52页 |
一、主应力方位推导 | 第47-48页 |
二、估算古应力值的大小 | 第48-49页 |
三、应变分析 | 第49-52页 |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环境和变形时代 | 第52-56页 |
一、变形温压条件分析 | 第53-54页 |
二、应变速率及环境研究 | 第54-55页 |
三、变形时代研究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韧性剪切带构造演化及动力作用过程 | 第56-68页 |
第一节 韧性剪切带分带性研究 | 第56-58页 |
第二节 纳楞夏尔萨拉构造剖面综述 | 第58-62页 |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动力作用机制 | 第62-64页 |
一、韧性剪切变形的微观机制 | 第62-63页 |
二、韧性剪切变形的宏观过程 | 第63-64页 |
第四节 韧性剪切带构造演化 | 第64-66页 |
一、早期韧性挤压剪切变形 | 第65页 |
二、中期走滑脆-韧性剪切变形 | 第65-66页 |
三、后期脆性变形作用 | 第66页 |
第五节 韧性剪切带与成矿关系探讨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