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页 |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2 微生物油脂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 3 PUFAS的功能 | 第12-15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细胞膜中的作 | 第13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 第13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 | 第13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疾病预防及保健功能 | 第13-15页 |
| 4 产脂(PUFAS)的微生物种类和特点 | 第15-21页 |
| ·微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途径 | 第15页 |
| ·产脂微生物的种类 | 第15-16页 |
| ·细菌 | 第15页 |
| ·酵母 | 第15页 |
| ·霉菌 | 第15-16页 |
| ·微藻 | 第16页 |
| ·产脂微生物的油脂组成特点 | 第16-18页 |
| ·一些真菌的生物量和油脂组 | 第16页 |
| ·藻类的油脂组成特点 | 第16-18页 |
| ·筛选和选育高产油脂菌种 | 第18-20页 |
| ·利用微生物生产油脂的优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微生物油脂PUFAS微囊粉胶囊剂药理学(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第21-39页 |
| 1 试验原理 | 第21-23页 |
| ·T细胞的功能检测 | 第21-22页 |
| ·ConA诱导的小鼠肝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第21页 |
| ·迟发型过敏反应(DTH) | 第21-22页 |
| ·B细胞功能检测 | 第22页 |
| ·溶血空斑试验 | 第22页 |
| ·血清溶血数的测定 | 第22页 |
|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 第22-23页 |
| ·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 | 第22-23页 |
| ·小鼠碳廓清实验 | 第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样品 | 第23页 |
|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 ·试剂 | 第23页 |
| ·仪器 | 第23-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 ·分组与给药方法 | 第24页 |
| ·测定试验前后动物的体重 | 第24页 |
| ·测定动物淋巴器官/体重的比值 | 第24页 |
| ·ConA诱导的小鼠肝淋巴细胞转化试 | 第24-25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24页 |
|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24-25页 |
|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 第25页 |
| ·数据处理及结果判定 | 第25页 |
| ·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迟发型变态反应(DTH) | 第25-26页 |
| ·试剂配制 | 第25页 |
| ·致敏 | 第25页 |
| ·DTH的产生与测定 | 第25-26页 |
| ·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 | 第26页 |
| ·血清溶血素水平的测定(HC_(50)) | 第26页 |
| ·试验步骤 | 第26页 |
| ·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 | 第26页 |
|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 | 第26-28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 ·操作步骤 | 第27页 |
| ·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 | 第27-28页 |
| ·小鼠碳廓清试验 | 第28页 |
| ·操作步骤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 | 第28页 |
| ·溶血空斑试验(抗体生成细胞)试验 | 第28页 |
| ·操作步骤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 | 第28页 |
| 3 结果 | 第28-37页 |
| ·试验前后动物体重比较 | 第28-29页 |
| ·对动物淋巴器官/体重比值的影响 | 第29-31页 |
| ·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第31-32页 |
| ·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迟发型变态反应(DTH) | 第32-33页 |
| ·血清溶血素的测定 | 第33-34页 |
|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 | 第34-35页 |
| ·小鼠碳廓清试验 | 第35-36页 |
| ·溶血空斑(抗体生成细胞)试验 | 第36-37页 |
| 4 结论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微生物油脂PUFAS微囊粉胶囊剂的毒理学研究 | 第39-59页 |
| 1 试验原理 | 第39-40页 |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39页 |
| ·遗传毒性试验 | 第39-40页 |
| ·Ames实验 | 第39页 |
|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 | 第39-40页 |
|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第40页 |
| ·短期喂养试验 | 第4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8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样品及处理 | 第40页 |
| ·动物品种及来源 | 第40页 |
| ·方法 | 第40-48页 |
|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第40页 |
| ·遗传毒性实验 | 第40-47页 |
| ·Ames试验 | 第40-46页 |
|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 | 第46-47页 |
|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第47页 |
| ·30天喂养试验 | 第47-48页 |
| ·一般临床症状 | 第47页 |
| ·体重和食物利用率 | 第47页 |
| ·血常规检测和生化指标测定 | 第47页 |
| ·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 | 第47页 |
|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47-4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 ·昆明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 第48页 |
| ·遗传毒性实验 | 第48-49页 |
| ·Ames试验结果 | 第48页 |
| ·昆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数微核实验 | 第48页 |
| ·昆明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第48-49页 |
| ·30天喂养试验 | 第49-56页 |
| ·动物一般表现 | 第49页 |
| ·对wistar大鼠体重的影响 | 第49-53页 |
| ·对wistar大鼠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 第53页 |
| ·血液学检查结果 | 第53页 |
| ·对wistar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 第53页 |
| ·对wister大鼠白细胞分类的影响 | 第53页 |
| ·对wister大鼠血生化检查的影响 | 第53页 |
| ·对wister大鼠脏器重量及系数的影响 | 第53-55页 |
| ·病理组织检查 | 第55-56页 |
| 4 结论 | 第56-58页 |
| 5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