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4页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4页 |
二、学术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三、资料的收集与选用 | 第20页 |
四、基本构思及框架 | 第20-22页 |
五、主要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 第22-24页 |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在探索中起步和发展 | 第24-77页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历史起点与理论基础 | 第24-43页 |
一、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起点 | 第24-38页 |
二、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38-43页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机构和制度的创建 | 第43-50页 |
一、城市规划机构的建立健全 | 第43-46页 |
二、《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制定和颁布 | 第46-48页 |
三、城市规划运作机制的形成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方针原则与方法的确立 | 第50-64页 |
一、城市规划方针的提出 | 第50-51页 |
二、城市规划原则的确立 | 第51-60页 |
三、工业及城市分布原则的确定 | 第60-62页 |
四、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与步骤的建立和完善 | 第62-64页 |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全面展开 | 第64-77页 |
一、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全面启动的背景 | 第65-68页 |
二、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展开 | 第68-72页 |
三、新中国初期城市的发展 | 第72-77页 |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不同类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 第77-152页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首都北京的规划与建设 | 第77-98页 |
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老北京的规划格局 | 第77-80页 |
二、近代北京的城市规划 | 第80-81页 |
三、新中国初期北京城市规划的历程 | 第81-87页 |
四、新中国初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87-91页 |
五、天安门广场的改建 | 第91-98页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新建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 第98-113页 |
一、包头(新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 第98-103页 |
二、洛阳(涧西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 第103-106页 |
三、株洲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 第106-108页 |
四、新中国初期其他新建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 第108-113页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大规模扩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 第113-152页 |
一、内地传统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 第113-135页 |
二、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 第135-141页 |
三、沿海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 第141-152页 |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特点、问题及影响 | 第152-186页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特点 | 第152-158页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 第158-174页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的规划建设对职工、市民生活的影响 | 第174-186页 |
结语 | 第186-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6页 |
附录 | 第196-19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97-198页 |
声明 | 第198-199页 |
后记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