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缩略语表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55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1.双生病毒的分类、命名与进化 | 第18-28页 |
| ·双生病毒的分类历史与现状 | 第18-20页 |
| ·Mastrevirus | 第18-19页 |
| ·Curtovirus | 第19页 |
| ·Topocuvirus | 第19页 |
| ·Begomovirus | 第19-20页 |
| ·双生病毒种的划分 | 第20-24页 |
| ·病毒种的定义 | 第20-21页 |
| ·双生病毒种的划分标准 | 第21-22页 |
| ·双生病毒各分类标准在分类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 第22-24页 |
| ·双生病毒的命名与书写规则 | 第24-25页 |
| ·双生病毒的进化 | 第25-28页 |
| 2.双生病毒病害复合体是一类新的致病类型 | 第28-35页 |
| ·双生病毒伴随的类似Nanovirus的DNA1分子 | 第28-29页 |
| ·双生病毒伴随新型的卫星分子——DNAβ | 第29-31页 |
| ·双生病毒病害复合体的起源与进化 | 第31-33页 |
| ·双生病毒病害复合体是作物生产上的潜在威胁 | 第33-35页 |
| 3.双生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 | 第35-55页 |
| ·双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35-37页 |
| ·双生病毒的运动 | 第37-45页 |
| ·双组份双生病毒的运动 | 第38-43页 |
| ·单组份双生病毒的运动 | 第43-45页 |
| ·双生病毒的致病相关因子 | 第45-50页 |
| ·C4 | 第46页 |
| ·C2/AC2 | 第46-47页 |
| ·BC1 | 第47-48页 |
| ·BV1 | 第48-49页 |
| ·卫星DNAβ编码的βC1 | 第49-50页 |
| ·双生病毒与RNA沉默 | 第50-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55-64页 |
| 1 材料 | 第55页 |
| ·植物材料 | 第55页 |
| ·病毒侵染性克隆 | 第55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55页 |
| ·试剂 | 第55页 |
|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55页 |
| 2 方法 | 第55-64页 |
| ·PCR技术 | 第55-57页 |
| ·PCR产物纯化 | 第57-58页 |
| ·DNA克隆技术 | 第58-59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59-61页 |
| ·植物总DNA提取和Southern分析 | 第61-64页 |
| 第三章 云南省番茄曲叶病病原鉴定 | 第64-77页 |
| 1 材料 | 第64-65页 |
| ·毒源 | 第64页 |
| ·抗血清 | 第64-65页 |
| 2 方法 | 第65-68页 |
| ·三抗体夹心ELISA(TAS-ELISA)测定 | 第65-66页 |
| ·植物总DNA提取 | 第66页 |
| ·病毒基因组DNA克隆及序列测定 | 第66-67页 |
| ·序列分析 | 第67-6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 ·症状观察及抗原表位谱(epitope profile)测定 | 第68页 |
| ·DNAA基因组结构 | 第68-71页 |
| ·DNAA同源性比较 | 第71-72页 |
| ·DNAB组份的检测 | 第72页 |
| ·卫星DNAβ的检测、克隆与分析 | 第72-74页 |
| 4 讨论 | 第74-77页 |
| 第四章 烟草曲茎病毒及伴随的DNAβ的致病性研究 | 第77-9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3页 |
| ·毒源和植物总DNA提取 | 第77页 |
| ·田间样品的PCR检测 | 第77-78页 |
| ·TbCSV与DNAβ的侵染性克隆构建 | 第78-79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植株接种 | 第79-80页 |
| ·病毒的Southem印迹检测 | 第80页 |
| ·粉虱传毒试验 | 第80-8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5页 |
| ·仅部分TbCSV田间分离物伴随DNAβ | 第83-86页 |
| ·TbCSV-Y35单独侵染可以诱导严重症状 | 第86-88页 |
| ·DNAβ不影响TbCSV-Y35的寄主范围 | 第88页 |
| ·DNAβ不影响TbCSV-Y35的核酸积累及侵染效率 | 第88-91页 |
| ·DNAβ对TbCSV-Y35在番茄上的致病性没有影响 | 第91-92页 |
| ·TbCSV-Y35单独可以完成生活史 | 第92-93页 |
| ·TbCSV-Y1可以与TbCSVDNAβ互作 | 第93-95页 |
| 3 讨论 | 第95-98页 |
| 第五章 烟草曲茎病毒C4 ORF的突变分析 | 第98-11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1页 |
| ·病毒 | 第98页 |
| ·TbCSV-Y35 C4突变体构建 | 第98-99页 |
| ·TbCSV-Y35 C4突变体的侵染性克隆构建 | 第99页 |
| ·农杆菌接种 | 第99-100页 |
| ·本氏烟叶盘法检测病毒的复制 | 第100页 |
| ·Southern印迹杂交 | 第100-10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7页 |
| ·TbCSV-Y35 C4突变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101-102页 |
| ·TbCSV-Y35 C4突变体的致病性分析 | 第102-105页 |
| ·TbCSV-Y35 C4突变体在本氏烟植株中的积累分析 | 第105页 |
| ·TbCSV-Y35 C4突变体在本氏烟叶盘中的积累分析 | 第105-107页 |
| 3 讨论 | 第107-110页 |
| 第六章 TbCSV与TYLCCNV病害复合体症状差异的遗传决定因子定位 | 第110-12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4页 |
| ·病毒 | 第110页 |
| ·TbCSV-Y35 DNAβ βC1无义突变体构建 | 第110-111页 |
| ·TbCSV-Y35 DNAβ与TYLCCNV-Y10 DNAβ βC1置换的嵌合体卫星构建 | 第111页 |
| ·DNAB侵染性克隆构建 | 第111-113页 |
| ·农杆菌接种及假重组(Pseudorecombination)实验 | 第113页 |
| ·Southern印迹检测 | 第113-11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1页 |
| ·Y35β C1 ORF突变分析 | 第114页 |
| ·TbCSV-Y35与TYLCCN-Y10假重组实验 | 第114-117页 |
| ·嵌合体卫星诱导的症状类型分析 | 第117-118页 |
| ·TYLCCNV其它分离物伴随卫星的致病性分析 | 第118-121页 |
| 3 讨论 | 第121-124页 |
| 附 小麦矮缩病毒侵染性克隆构建及致病性研究 | 第124-1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4-128页 |
| ·毒源和植物总DNA提取 | 第124页 |
| ·WDV-Wz-1和WDV-Ge-H012全序列测定和侵染性克隆构建 | 第124-126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植株接种 | 第126-127页 |
| ·叶蝉传毒试验 | 第127页 |
| ·Multiplex PCR体系的建立 | 第127页 |
| ·序列分析 | 第127-1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8-132页 |
| ·基因组结构与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128页 |
| ·侵染性测定和寄主范围分析 | 第128-131页 |
| ·Multiplex PCR体系的建立及田间复合侵染检测 | 第131-132页 |
| 3 讨论 | 第132-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9页 |
| 附录A 常用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与仪器 | 第149-150页 |
| 附录B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第150-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