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引言 | 第6页 |
2.正文 | 第6-10页 |
·命名 | 第6-7页 |
·流行病学 | 第7-8页 |
·解剖基础 | 第8-10页 |
·肌筋膜的解剖基础 | 第8-9页 |
·肌筋膜的生理功能 | 第9页 |
·“激痛点”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 | 第9-10页 |
3.发病机理研究 | 第10-17页 |
·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 | 第10-11页 |
·“激痛点”的研究 | 第11-13页 |
·代谢危机学说 | 第11-12页 |
·肌梭异常电位学说 | 第12页 |
·神经肌肉结合点功能异常学说 | 第12-13页 |
·牵涉痛及肌纤维颤搐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其它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病理学研究 | 第14-16页 |
·氧适应性研究 | 第16页 |
·交感神经活动及微循环的研究 | 第16页 |
·代谢研究 | 第16-17页 |
4.诊断 | 第17-18页 |
5.治疗现状 | 第18-20页 |
·病因治疗 | 第18-19页 |
·运动治疗 | 第19页 |
·药物治疗 | 第19页 |
·局部治疗 | 第19页 |
·其它治疗 | 第19-20页 |
6.中医药治疗 | 第20-25页 |
·病因病机认识 | 第20-22页 |
·风寒湿热邪为患 | 第20-21页 |
·阴血亏虚 | 第21页 |
·肝郁脾虚 | 第21页 |
·正气亏虚 | 第21-22页 |
·劳损及损伤 | 第22页 |
·病机概括 | 第22页 |
·辨证论治 | 第22-25页 |
·中药内治 | 第22-23页 |
·中药外治 | 第23-24页 |
·针灸治疗 | 第24-25页 |
·手法治疗 | 第25页 |
7.问题和展望 | 第25-27页 |
·诊断措施的问题 | 第25页 |
·疾病规范化的问题 | 第25-26页 |
·基础研究的问题 | 第26页 |
·激痛点形成的问题 | 第26页 |
·治疗和康复和问题 | 第26页 |
·外用制剂的问题 | 第26-27页 |
8.导师在治疗MPS方面的经验总结 | 第27-31页 |
·衷中参西,重视辨证论治 | 第27页 |
·经方为主,重视随证加减 | 第27-28页 |
·综合治疗,重视药物外治 | 第28-29页 |
·强调顺应筋的生理特性进行论治 | 第29-30页 |
·重视健运脾胃 | 第30页 |
·重视手法运用 | 第30页 |
·重视标本兼治,内外兼施,防治结合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附件 | 第37-39页 |
附件一:MPS触发点及牵涉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理示意图 | 第37页 |
附录二:MPS生物力学失衡后的病理改变示意图 | 第37-38页 |
附件三: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主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38-39页 |
附件四:声明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