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用于体温测量的仪器仪表概述 | 第9-11页 |
·接触式体温计 | 第10页 |
·非接触式体温测量仪 | 第10-1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非接触测温的相关知识 | 第13-20页 |
·红外辐射测温原理概述 | 第13-14页 |
·热辐射与准热辐射 | 第13-14页 |
·红外辐射的普遍性 | 第14页 |
·有关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描述辐射场的基本物理量 | 第14-15页 |
·绝对白体、绝对黑体和绝对透明体 | 第15-16页 |
·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与发射率 | 第16页 |
·朗伯(Lambert)余弦定律与漫辐射源 | 第16-17页 |
·黑体辐射定律 | 第17-18页 |
·普朗克定律 | 第17-18页 |
·维恩位移定律 | 第18页 |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 第18页 |
·非黑体辐射 | 第18-19页 |
·非黑体 | 第18-19页 |
·辐射定律在灰体中的应用 | 第19页 |
·人体辐射特性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非接触体温测量方法及误差研究 | 第20-31页 |
·红外非接触体温测量的特点 | 第20-21页 |
·几种现有的非接触体温测量方法比较 | 第21-22页 |
·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方法 | 第22-23页 |
·行进中测量法 | 第23-28页 |
·概述 | 第23页 |
·误差源分析 | 第23-24页 |
·行进速度与误差关系的理论模型 | 第24-28页 |
·额头温度与腋下温度的差别对体温测量的影响 | 第28-31页 |
·外界条件适宜时二者的差别对测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环境温度较低时二者的差别对测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实验用黑体系统的设计及性能评价 | 第31-42页 |
·实际黑体设计概述 | 第31-34页 |
·黑体空腔理论 | 第31页 |
·实际黑体分类 | 第31-32页 |
·黑体炉腔壁的选择要求 | 第32页 |
·黑体炉的温度控制要求 | 第32-33页 |
·等效辐射 | 第33页 |
·发射率计算 | 第33-34页 |
·实验用黑体结构设计 | 第34-35页 |
·腔体结构及表面处理 | 第34页 |
·加热器选择 | 第34页 |
·保温层选择 | 第34-35页 |
·光阑板 | 第35页 |
·测温点 | 第35页 |
·实验用黑体的发射率 | 第35页 |
·黑体温度采集及控制系统 | 第35-37页 |
·电源 | 第35-36页 |
·温度传感器 | 第36页 |
·功率输出 | 第36页 |
·人机接口 | 第36-37页 |
·系统程序设计 | 第37-39页 |
·软件需求分析 | 第37-38页 |
·实现 | 第38-39页 |
·黑体性能评价 | 第39-42页 |
·上升及稳定时间 | 第39-40页 |
·温度控制稳定效果 | 第40页 |
·温度均匀性效果 | 第40-41页 |
·标准红外测温仪评价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42-55页 |
·实验系统的构建 | 第42-44页 |
·门式体表温度遥测仪概述 | 第42-43页 |
·红外测温探头MX4+ | 第43页 |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43页 |
·实验软件设计 | 第43-44页 |
·利用黑体模拟额头的温度测量实验 | 第44-50页 |
·实验概述 | 第44-45页 |
·运动速度与误差的关系 | 第45-46页 |
·环境温度与误差的关系 | 第46-47页 |
·测量高度与误差的关系 | 第47-49页 |
·被测物面积与误差的关系 | 第49页 |
·实验小结 | 第49-50页 |
·测量额头温度的实验 | 第50-55页 |
·实验概述 | 第50-51页 |
·额头温度测量与黑体温度测量的差别 | 第51页 |
·人的行进速度与测量误差关系的分析 | 第51-54页 |
·实际应用评价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总结 | 第55-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