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 言 | 第13-24页 |
·人体内氧的运输和代谢 | 第13-14页 |
·人体血氧状态检测方法 | 第14-19页 |
·氧在血液运输中的血氧状态检测 | 第14-16页 |
·组织血氧状态的检测 | 第16-19页 |
·近红外组织氧含量检测原理及技术 | 第19-22页 |
·近红外组织氧含量检测原理及技术背景 | 第19-20页 |
·不断拓展的应用研究领域 | 第20-22页 |
·本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 第22-23页 |
·本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生物组织光学特性和光在组织中的传输规律 | 第24-35页 |
·生物组织光学特性 | 第24-28页 |
·描述生物组织光学特性的主要参数 | 第24-26页 |
·人体主要组织的光学特性 | 第26-28页 |
·光在生物组织中传播模型及其Monte Carlo仿真 | 第28-34页 |
·漫射方程描述光强散射物质的输运规律 | 第29-30页 |
·光在生物组织中迁移规律的Monte Carlo仿真方法 | 第30-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血氧参数检测的组织光学原理 | 第35-56页 |
·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变化量参数测量 | 第35-39页 |
·修正Lambert-Beer定律 | 第35-38页 |
·利用相对量检测方法测血流 | 第38页 |
·多波长方法检测细胞色素氧化酶 | 第38-39页 |
·稳态空间分辨方法用于定量检测 | 第39-43页 |
·组织氧饱和定量检测 | 第39-41页 |
·血红蛋白浓度的定量估算 | 第41-42页 |
·国外其它方法基于漫射方程计算组织氧饱和度 | 第42-43页 |
·外层组织的影响及校正 | 第43-51页 |
·新生儿脑组织检测的Monte Carlo仿真研究 | 第43-50页 |
·肌肉检测时的光学模型及Monte Carlo仿真 | 第50-51页 |
·相对量测试 | 第51页 |
·背景的影响 | 第51-55页 |
·背景对于绝对量测量的影响 | 第51-54页 |
·消除背景方法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近红外无损组织氧检测系统设计与校准 | 第56-73页 |
·近红外无损组织氧监测系统的功能、参数指标 | 第56-57页 |
·系统功能 | 第56-57页 |
·近红外无损组织氧监测系统的参数 | 第57页 |
·检测中的关键问题 | 第57-62页 |
·传感器中光源到检测器的距离 | 第58-59页 |
·相邻光电检测器的距离 | 第59页 |
·检测的动态范围 | 第59-60页 |
·光源 | 第60-61页 |
·检测器 | 第61页 |
·传感器的引线与固定 | 第61-62页 |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62-63页 |
·总体结构设计 | 第62-63页 |
·主要工作时序 | 第63页 |
·软件设计 | 第63-65页 |
·近红外无损组织氧监测系统的校准与基线测试 | 第65-72页 |
·近红外无损组织氧监测系统的校准 | 第65-69页 |
·外层组织厚度对检测的影响 | 第69-70页 |
·基线测试 | 第70-71页 |
·人体前臂阻断实验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近红外无损检测方法评估新生儿脑氧代谢 | 第73-86页 |
·临床应用背景 | 第73-77页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因 | 第73-74页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 | 第74-76页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第76-77页 |
·近红外组织氧无损监测系统临床实验 | 第77-79页 |
·受试者 | 第77-79页 |
·统计方法 | 第79页 |
·新生儿近红外脑氧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79-85页 |
·正常婴儿与患儿rSO2的测试结果 | 第79-80页 |
·新生儿对短时吸纯氧激励的响应(血氧变化) | 第80-82页 |
·讨论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近红外无损检测方法评定运动肌氧代谢功能 | 第86-98页 |
·研究背景 | 第86-90页 |
·人体运动供能系统 | 第86-88页 |
·运动时能量供应途径及各种运动状态下的供能特点 | 第88-89页 |
·运动供能系统的重要中间产物--乳酸 | 第89-90页 |
·研究目的 | 第90页 |
·方法和受试者 | 第90-91页 |
·受试者 | 第91页 |
·测试条件 | 第91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91-97页 |
·恒定功率负荷的测试结果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2页 |
·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98-100页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致谢及声明 | 第111-11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4页 |
附录 | 第114-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