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灌木层在群落生产力中的地位及其与更新的关系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引言 | 第7-18页 |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目的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 ·灌木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 ·乔木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森林更新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数据获取 | 第18-19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19-21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21-41页 |
| ·灌木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21-32页 |
| ·材积方程 | 第21-24页 |
| ·密度 | 第24页 |
| ·叶片生物量 | 第24-28页 |
| ·生物量模型 | 第28页 |
| ·混合模型 | 第28-32页 |
| ·乔木层生物量 | 第32-33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33-36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灌木层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33-35页 |
| ·不同演替阶段乔木层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35-36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生物量组份分布特征 | 第36页 |
| ·不同演替阶段更新的特征 | 第36-41页 |
| ·乔木幼苗组成 | 第36-37页 |
| ·乔木种幼树组成 | 第37-38页 |
| ·林下乔木幼苗高度结构的差异 | 第38-41页 |
| 4.结论与讨论 | 第41-47页 |
| ·结论 | 第41页 |
| ·灌木层生物量 | 第41页 |
| ·乔木层生物量 | 第41页 |
| ·不同演替阶段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1页 |
| ·不同演替阶段更新的特征 | 第41页 |
| ·讨论 | 第41-47页 |
| ·灌木生物量 | 第41-42页 |
| ·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2-44页 |
| ·更新特征 | 第44-45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附录 | 第52-53页 |
| 个人简介 | 第53-54页 |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