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 证券信用交易基本制度 | 第9-12页 |
(一) 证券信用交易的基本概念 | 第9-10页 |
(二) 证券信用交易的发展形态 | 第10页 |
1 、定期清算交易 | 第10页 |
2 、保证金交易(又称融资融券交易) | 第10页 |
(三) 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特征 | 第10-11页 |
1 、主体活跃的特征 | 第11页 |
2 、双重信用的特征 | 第11页 |
3 、财务杠杆的特征 | 第11页 |
4 、宏观可调控的特征 | 第11页 |
(四) 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经济学价值 | 第11-12页 |
1 、流动性效应 | 第12页 |
2 、市场缓冲效应 | 第12页 |
3 、对冲避险效应 | 第12页 |
4 、机构盈利效应 | 第12页 |
二、 我国建立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必要性 | 第12-23页 |
(一) 我国证券公司资金需求状况 | 第13-14页 |
1 、三大传统业务是证券公司最主要的资金需求来源 | 第13-14页 |
2 、业务创新成为证券公司新的资金需求来源 | 第14页 |
(二) 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现状 | 第14-21页 |
1 、信用交易的缺失加重了我国证券公司融资的困难 | 第15-17页 |
(1) 我国现行法律对信用交易和融资来源的规制 | 第15-16页 |
(2) 法律规制带给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弊端 | 第16-17页 |
2 、现有短期融资渠道不畅制约着证券公司的融资需求 | 第17-19页 |
(1) 同业拆借 | 第17-18页 |
(2) 国债回购 | 第18-19页 |
(3) 股票质押贷款 | 第19页 |
3 、融资品种单一成为证券公司融资无门的另一重要因素 | 第19-21页 |
(三) 建立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1 、促进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沟通的需要 | 第21-22页 |
2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 第22页 |
3 、推动证券公司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的需要 | 第22页 |
4 、促进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的需要 | 第22-23页 |
5 、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 第23页 |
三、 证券信用交易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 第23-34页 |
(一)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信用交易模式 | 第23-28页 |
1 、美国信用交易制度发展史 | 第24页 |
2 、美国的信用交易机制 | 第24-26页 |
3 、美国信用交易制度的特点 | 第26-28页 |
(1) 交易规则的完善是信用交易机制有效运转的保障 | 第26-27页 |
(2) 高度市场化是美国信用交易制度的最大特征 | 第27-28页 |
(3) 信用交易与回购市场、货币市场紧密相连 | 第28页 |
(二) 以日本为代表的专业化信用交易制度模式 | 第28-31页 |
1 、日本信用交易制度发展史 | 第28-29页 |
2 、日本信用交易机制 | 第29-30页 |
3 、日本信用交易制度特点 | 第30-31页 |
(1) 信用交易中融资规模大于融券规模 | 第30-31页 |
(2) 证券金融公司具有垄断专营地位 | 第31页 |
(3) 信用交易操作层级分明 | 第31页 |
(4) 证券金融公司的资券转融通地位正逐步下降 | 第31页 |
(三) 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中间式信用交易模式 | 第31-34页 |
1 、台湾信用交易制度发展史 | 第32页 |
2 、台湾信用交易机制 | 第32-33页 |
3 、台湾融资融券制度的特点 | 第33-34页 |
(1) 证券市场信用交易程度高 | 第33页 |
(2) 证券金融公司处于既垄断又竞争的地位 | 第33-34页 |
(3) 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职能从转融通向直接融资过渡 | 第34页 |
四、 我国证券信用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4-41页 |
(一) 目前业界讨论的两种过渡型融资融券模式 | 第35-36页 |
1 、建立专营性的证券金融公司说 | 第35-36页 |
2 、证券公司许可证制度说 | 第36页 |
(二) 信用交易制度的核心-信用交易制度的法律构建 | 第36-39页 |
1 、证券信用保证金制度 | 第36-37页 |
2 、分类帐户管理制度 | 第37页 |
3 、证券资格认定制度 | 第37-38页 |
4 、证券抵押率制度 | 第38页 |
5 、融资融券交易额度管理制度 | 第38页 |
6 、单只证券的信用额度管理制度 | 第38页 |
7 、清算交割期限制度 | 第38-39页 |
8 、抵押证券存管制度 | 第39页 |
(三) 信用交易制度的重心-信用监管框架的完善 | 第39-41页 |
1 、法律监管 | 第39-40页 |
2 、行政监管 | 第40页 |
3 、市场监管 | 第40-41页 |
4 、行业自律监管 | 第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