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尺度上研究蛋白质的力电效应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3页
1 绪论第13-29页
   ·原子力显微镜第14-25页
     ·仪器装置第14-17页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第17-24页
     ·原子力显微镜和其它成像技术的对比第24页
     ·导电原子力显微镜第24-25页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第25-26页
   ·研究蛋白质电子传递的意义第26页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6-29页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第26页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6-29页
2 仪器材料和方法第29-41页
   ·原子力显微镜仪器第29-30页
   ·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第30-32页
     ·接触模式探针第30-31页
     ·磁力振动模式探针第31-32页
   ·标准样品第32-34页
     ·金第32-33页
     ·高度定向热解石墨第33-34页
   ·原子力显微镜液体池第34页
   ·扫描器的校正第34-40页
     ·5(m扫描器的校正第35-37页
     ·100(m扫描器的校正第37-40页
   ·紫外分光光度计第40-41页
3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铜蓝蛋白的形貌第41-55页
   ·引言第41-43页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蛋白质形貌的进展第41页
     ·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蛋白质的固定第42-43页
     ·本章目的第43页
   ·实验第43-46页
     ·原子力显微镜操作步骤第43-46页
     ·XPS 分析第46页
   ·蛋白质结构第46-48页
     ·野生铜蓝蛋白结构第46-48页
     ·K27C 铜蓝蛋白突变体结构第48页
   ·蛋白质在金电极上吸附方向的控制第48-49页
   ·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的铜蓝蛋白的XPS 分析第49页
   ·铜蓝蛋白的原子力显微镜扫描图像第49-53页
     ·野生铜蓝蛋白AFM 图像第49-50页
     ·K27C 铜蓝蛋白突变体AFM 图像第50-51页
     ·两种铜蓝蛋白的高度分析第51-53页
   ·小结第53-55页
4 利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研究铜蓝蛋白的力电效应第55-67页
   ·引言第55-56页
     ·研究蛋白质力电效应的意义第55页
     ·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第55-56页
     ·本章的目的第56页
   ·实验第56-57页
   ·自组装在金电极表面的铜蓝蛋白单分子层的特点第57页
   ·导电原子力显微镜装置第57-58页
   ·电流电压 (I-V) 关系第58-59页
   ·在一定外力下电流电压曲线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第59-60页
   ·电流电压曲线与外力的关系第60-66页
     ·在5nN< F <70nN时的电流电压曲线第60-63页
     ·介电击穿现象第63-66页
     ·机械击穿现象第66页
   ·小结第66-67页
5 蛋白质电子传递的数学模型及理论研究第67-85页
   ·引言第67-73页
     ·有机单分子层的电子传递研究方法第67-68页
     ·自组装的有机单分子层(SAMs)第68-70页
     ·利用金属-绝缘体-金属(MIM) 结的方法研究有机分子的电子传递第70-73页
     ·本章目的第73页
   ·实验第73-74页
     ·材料第73-74页
     ·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测定法第74页
   ·结果与讨论第74-83页
     ·研究电子通过MIM结传递的理论基础第74-77页
     ·蛋白质电子传递的数学模型第77-78页
     ·接触面积对理论拟合的影响第78-79页
     ·蛋白质的I-V关系第79-81页
     ·I-V曲线的力相关性第81-83页
   ·小结第83-85页
6 结果与展望第85-89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85-86页
     ·铜蓝蛋白及其突变体在金电极表面的形貌和方向研究第85页
     ·铜蓝蛋白的电子传递第85-86页
     ·电子传递理论研究第86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86-87页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及建议第87-89页
致  谢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11页
附录1 本文中的缩略词第111-112页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2-113页
附录3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肉鸡禽流感免疫程序的研究
下一篇:肝素化高分子液晶/聚醚氨酯生物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