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其他道路运输工具论文--摩托车、机器脚踏车论文

摩托车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1 绪论第12-26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课题研究意义第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23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3-26页
2 虚拟样机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第26-36页
   ·摩托车虚拟样机的特点第26页
   ·摩托车产品虚拟样机的开发流程第26-27页
   ·摩托车虚拟样机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第27-31页
     ·摩托车虚拟样机设计系统体系结构第27-29页
     ·摩托车虚拟样机共享数据库第29-30页
     ·动态设计系统第30-31页
     ·虚拟样机系统的软、硬件平台第31页
   ·摩托车虚拟样机开发的关键技术第31-34页
     ·虚拟样机的参数化建模技术第32页
     ·虚拟样机动态设计分析技术第32-33页
     ·摩托车动态试验技术第33-34页
     ·虚拟样机数据管理技术第34页
   ·小结第34-36页
3 摩托车虚拟样机建模第36-54页
   ·覆盖件数字模型重构第36-45页
     ·摩托车覆盖件数字模型的重构流程第36-38页
     ·测量数据处理第38页
     ·测量数据分割第38-39页
     ·初始曲面重构第39-41页
     ·曲面拼接第41-42页
     ·曲面重构质量的评价第42-44页
     ·覆盖件三维数字模型重构实例第44-45页
   ·关键零部件参数化特征建模第45-52页
     ·参数化特征建模方法第46页
     ·参数化特征模型描述第46-48页
     ·面向CAD/CAE集成的参数化特征建模第48-49页
     ·车架参数化特征模型第49-52页
   ·本章小节第52-54页
4 摩托车动态设计分析第54-76页
   ·摩托车动态设计原则第54-55页
     ·频率设计原则第54-55页
     ·动态响应设计原则第55页
   ·摩托车虚拟样机动态设计分析模型第55-59页
     ·结构动力方程以及动特征参数第55-56页
     ·周期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第56-57页
     ·结构的动特性修改第57-58页
     ·模型的有效性第58-59页
   ·发动机激振力分析第59-64页
   ·发动机平衡第64-67页
     ·转移平衡法第64-65页
     ·单平衡轴平衡法第65-67页
   ·车架结构动力分析第67-71页
     ·车架有限元模型第67-68页
     ·车架模态分析第68-70页
     ·车架动态响应分析第70-71页
   ·发动机和车架动特性匹配分析第71-74页
     ·车架动态响应分析模型第71页
     ·车架对发动机惯性激振力的响应分析第71-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5 摩托车发动机弹性隔振设计第76-108页
   ·发动机弹性隔振原理第76-79页
     ·振动传递率第76-78页
     ·弹性隔振器的隔振原理第78-79页
   ·发动机弹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第79-83页
     ·发动机弹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79-82页
     ·运动方程解耦的参数条件第82-83页
     ·系统的动特征参数第83页
   ·车架的动特性分析第83-86页
   ·弹性隔振器结构设计与特性参数第86-89页
     ·弹性隔振器的设计要求第87页
     ·隔振器结构设计第87-88页
     ·隔振器结构参数测试第88-89页
     ·隔振器的支承点布置第89页
   ·发动机系统动态特性参数计算第89-91页
   ·发动机系统动特性测试第91-95页
   ·整车振动测试第95-105页
     ·不带负载整车振动测试第96-100页
     ·带负载整车振动测试第100-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2页
附录A 作者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编著第122-123页
附录B 作者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及获奖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供港澳食用动物检验检疫管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沉积盆地波动分析理论基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