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2页 |
| ·水体中F~-和Cu~(2+)的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 ·水体中氟污染 | 第9页 |
| ·水体中铜污染 | 第9-10页 |
| ·水中无机离子去除技术进展 | 第10-13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10-11页 |
| ·吸附过滤法 | 第11-12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2-13页 |
| ·反渗透法 | 第13页 |
| ·电吸附技术及其应用 | 第13-19页 |
| ·电吸附原理 | 第14-15页 |
| ·电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电极材料 | 第17-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 ·ACF的预处理 | 第22-23页 |
| ·TiO_2/ACF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23页 |
| ·电极特性表征方法 | 第23-24页 |
| ·电吸附除F~-实验 | 第24-25页 |
| ·电吸附除Cu~(2+)实验 | 第25-27页 |
| ·再生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氟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铜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9页 |
| 3. 电极的理化性质和电学性质 | 第29-37页 |
| ·ACF电极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29-33页 |
| ·形貌及元素分析 | 第29-30页 |
| ·表面孔结构 | 第30-32页 |
| ·表面晶型 | 第32页 |
| ·表面官能团 | 第32-33页 |
| ·ACF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3-36页 |
| ·Zeta电位 | 第33页 |
| ·循环伏安曲线 | 第33-34页 |
| ·充放电曲线 | 第34-35页 |
| ·交流阻抗谱图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4. TiO_2/ACF电极电吸附除F~-的性能 | 第37-49页 |
| ·电吸附除F~-的效果 | 第37-39页 |
| ·F~-的电吸附动力学 | 第37-38页 |
| ·F~-的电吸附等温线 | 第38-39页 |
| ·电吸附除F~-的影响因素 | 第39-45页 |
| ·工作电压的影响 | 第39-40页 |
| ·pH的影响 | 第40-42页 |
| ·氟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43-45页 |
| ·电极的再生 | 第45页 |
| ·电极除F~-前后表面形貌和表面孔结构的变化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5. TiO_2/ACF电极电吸附除Cu~(2+)的性能 | 第49-59页 |
| ·电吸附除Cu~(2+)的效果 | 第49-51页 |
| ·Cu~(2+)的电吸附动力学 | 第49-50页 |
| ·Cu~(2+)的电吸附等温线 | 第50-51页 |
| ·电吸附除Cu~(2+)的影响因素 | 第51-55页 |
| ·工作电压的影响 | 第51-52页 |
| ·pH的影响 | 第52-53页 |
| ·Cu~(2+)浓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54-55页 |
| ·ACF电极的再生 | 第55-56页 |
| ·ACF电极除Cu~(2+)前后表面形貌和表面孔结构的变化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建议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个人简介 | 第66-67页 |
| 导师简介 | 第67-68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