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前言 | 第1-11页 |
Ⅱ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第11-18页 |
A. 人之本性为什么要有目的? | 第11页 |
B. 人、公民和城邦(或政治共同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第11-13页 |
(1) 什么是(人的)本性?什么是(人的)善(或目的)? | 第11-12页 |
(2) 如何培育人的本性?如何提升人的善德? | 第12-13页 |
C. 平等的公正观 | 第13-15页 |
D. 如何实现公民的“轮番共治”? | 第15-18页 |
(1) 混合宪制程序论的产生 | 第15页 |
(2) 混合程序规则的扩展 | 第15-18页 |
Ⅲ 公权力运作与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历史 | 第18-41页 |
A. 土地改革前后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改变 | 第19-20页 |
B. 社会主义改造下中国土地权利制度的变迁 | 第20-23页 |
(1) 社会主义改造作用下城市土地权利制度的改变 | 第20-21页 |
(2) 社会主义改造下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改变 | 第21-23页 |
C. 什么是私人土地所有权转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制度性力量?? | 第23-30页 |
D. 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诞生 | 第30-32页 |
(1) 农民土地使用权是如何出现的? | 第30页 |
(2) 为什么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没有自治的防卫力量? | 第30-32页 |
E.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诞生 | 第32-41页 |
(1) 使用土地怎样从一种计划“供应”品转变为土地权利?--兼论行政征用权与行政划拨权的运作史 | 第32-35页 |
(2) 划拨土地使用权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性质 | 第35-41页 |
Ⅳ 城市规划与房屋拆迁 | 第41-58页 |
A. 城市规划在拆迁房屋过程中居于何等的地位? | 第41页 |
B. 现代的计划型态--城市规划 | 第41-42页 |
C. 城市规划的计划行政性质分析 | 第42-44页 |
D. 城市规划与“依法行政” | 第44-46页 |
E. 城市规划程序 | 第46-58页 |
(1) 城市规划调查个案研究 | 第46-47页 |
(2) 城市规划是否符合明确授权立法原则 | 第47-49页 |
(3) 城市规划拟定、提出、通过和实施程序怎样保证相关私益流动固结为“权利”而具备正当防卫的力量 | 第49-58页 |
Ⅴ 结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