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试样抛光机的机械设计与控制系统的研究
| 1 引言 | 第1-10页 |
| 2 概述 | 第10-12页 |
| ·金相试样磨抛光技术 | 第10页 |
| ·抛光表面形成过程 | 第10页 |
| ·金相试样抛光机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3 金相试样抛光机设计思想及方案确定 | 第12-15页 |
| ·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开发方案 | 第12页 |
| ·金相研磨抛光机的设计任务 | 第12-13页 |
| ·课题中的难题 | 第13页 |
| ·金相试样抛光机整体方案的确定 | 第13-15页 |
| ·金相试样抛光机类型分析 | 第13-14页 |
| ·金相试样抛光机整体方案的确定 | 第14-15页 |
| 4 金相试样抛光机机械设计 | 第15-22页 |
| ·动力头的设计 | 第15-18页 |
| ·动力头的设计 | 第15-16页 |
| ·传动部件性能分析及参数选择 | 第16-18页 |
| ·加减、压机构的机械设计 | 第18-19页 |
| ·工作部分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 第19-20页 |
| ·夹具设计 | 第19-20页 |
| ·磨盘与抛光盘 | 第20页 |
| ·机体的结构及性能分析 | 第20页 |
| ·显示面板的设计 | 第20-22页 |
| 5 金相试样抛光机的电气控制设计 | 第22-34页 |
| ·伺服电机控制功率接口 | 第22-23页 |
| ·直流伺服电机调速系统的研究 | 第23-24页 |
| ·确定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 ·伺服电机调速系统的硬件组成 | 第26-29页 |
| ·晶闸管电路设计 | 第26-27页 |
| ·转速检测电路设计 | 第27-29页 |
| ·电机软启动 | 第29-32页 |
| ·软起动器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 ·锯齿波同步信号发生器 | 第30-31页 |
| ·移相触发脉冲获得 | 第31-32页 |
| ·数字电位器的应用 | 第32-34页 |
| 6 模糊PID控制调速器设计 | 第34-41页 |
| ·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 第34-37页 |
| ·PID控制器参数的自整定 | 第37页 |
| ·模糊PID控制器 | 第37-41页 |
| ·模糊控制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37-40页 |
|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第40-41页 |
| 7 金相试样抛光机数字控制系统设计 | 第41-53页 |
| ·硬件设计 | 第41-48页 |
| ·微机控制方案的确定 | 第41-42页 |
| ·按键和LED显示器接口电路 | 第42页 |
| ·扩展RAM接口电路 | 第42-44页 |
| ·程序存储器扩展 | 第44页 |
| ·I/O接口扩展设计及应用 | 第44-45页 |
| ·可编程看门狗的应用 | 第45-46页 |
| ·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的电气接口 | 第46-48页 |
| ·时钟电路 | 第48页 |
| ·软件设计 | 第48-53页 |
| ·求解加压时间程序流程图如 | 第49页 |
| ·递推PID控制算法流程图 | 第49-50页 |
| ·加减速控制的软件设计 | 第50-51页 |
| ·电机的微机控制 | 第51-53页 |
| 8 可靠性设计 | 第53-57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抛光机的可靠性模型 | 第53-54页 |
|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 第54-57页 |
| ·硬件方法 | 第54-55页 |
| ·软件方法 | 第55-57页 |
| 9 抛光机性能试验分析 | 第57-61页 |
| ·抛光速度对抛光效率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 ·试验过程与结果 | 第57-58页 |
| ·抛光压力对抛光效率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 ·试验过程与结果 | 第58-59页 |
| ·抛光参数最佳范围的确定 | 第59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9-61页 |
| 10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页 |
| ·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附录 | 第68-74页 |
| 作者简历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