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5页 |
一 文献研究 | 第15-56页 |
1 古代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 第15-19页 |
·文献对肥胖病病因病机的记载 | 第15-17页 |
·文献对治疗肥胖病药物的记载 | 第17-18页 |
·文献对肥胖病针灸治疗的记载 | 第18-19页 |
·文献对推拿治疗肥胖病的记载 | 第19页 |
2 肥胖病中医的病因病机 | 第19-22页 |
·肥胖病的中医病因 | 第19-21页 |
·饮食因素 | 第20页 |
·年龄因素 | 第20页 |
·体质因素 | 第20页 |
·劳逸因素 | 第20页 |
·地域因素 | 第20-21页 |
·情志因素 | 第21页 |
·疾病因素 | 第21页 |
·肥胖病的中医病机 | 第21-22页 |
3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研究进展 | 第22-32页 |
·肥胖病的发病机理研究 | 第22-30页 |
·神经调节功能异常 | 第22-23页 |
·内分泌紊乱 | 第23-24页 |
·机体代谢紊乱 | 第24页 |
·神经介质水平异常 | 第24-25页 |
·瘦素与神经肽的作用 | 第25-27页 |
·瘦素和胰岛素抵抗 | 第27-28页 |
·遗传基因突变 | 第28-29页 |
·肾上腺素能受体与褐色脂肪组织功能低下 | 第29页 |
·中枢信使功能低下 | 第29-30页 |
·解偶联蛋白1的产生 | 第30页 |
·肿瘤坏死因子α过度表达 | 第30页 |
·其他与肥胖病相关研究 | 第30-32页 |
4 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2-36页 |
·西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西药治疗肥胖病 | 第32-33页 |
·食欲抑制剂 | 第32页 |
·代谢增强剂 | 第32-33页 |
·其他减肥制剂 | 第33页 |
·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病 | 第33-34页 |
·脂肪抽吸手术 | 第33页 |
·开放式减肥手术 | 第33页 |
·超声乳化减肥手术 | 第33-34页 |
·胃肠减肥手术 | 第34页 |
·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中药疗法 | 第34-35页 |
·推拿按摩疗法 | 第35页 |
·其他疗法 | 第35-36页 |
5 针灸治疗肥胖病研究进展 | 第36-48页 |
·临床研究 | 第36-38页 |
·毫针疗法 | 第36-37页 |
·耳针疗法 | 第37页 |
·毫针与耳针等结合疗法 | 第37-38页 |
·机理研究 | 第38-46页 |
·中医的针灸减肥机理 | 第38-39页 |
·现代医学的针灸减肥机理研究 | 第39-46页 |
·临床实验研究 | 第39-41页 |
(1)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 | 第39页 |
(2)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整作用 | 第39页 |
(3)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 | 第39-40页 |
(4) 针灸对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40页 |
(5) 针灸对脂,糖,水电介质代谢的作用 | 第40-41页 |
·动物实验研究 | 第41-46页 |
(1) 动物实验模型 | 第41页 |
(2) 针刺对肥胖大鼠中枢神经核团的作用 | 第41-45页 |
(Ⅰ) 针刺对下丘脑外侧区饥饿中枢的作用 | 第41页 |
(Ⅱ) 针刺对下丘脑内侧核饱中枢的作用 | 第41页 |
(Ⅲ) 针刺对中缝核群的作用 | 第41-42页 |
(Ⅳ) 针刺对纹状体的作用 | 第42页 |
(Ⅴ) 针刺对杏仁核的作用 | 第42页 |
(Ⅵ) 针刺对弓状核的作用 | 第42-43页 |
(Ⅶ) 针刺对室旁核的作用 | 第43页 |
(Ⅷ) 针刺对弧束核的作用 | 第43-44页 |
(Ⅸ) 针刺对海马组织的作用 | 第44页 |
(Ⅹ) 针刺对下丘脑神经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 针刺对胰岛素和瘦素的调整作用 | 第45页 |
(4) 针刺对胆囊收缩素的调整作用 | 第45-46页 |
(5) 针刺对褐色脂肪组织超微结构的作用 | 第46页 |
·针灸治疗无效的报道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二 临床研究 | 第56-65页 |
1 资料与内容 | 第48-61页 |
·病例选择 | 第56-58页 |
·一般资料 | 第56-57页 |
·诊断标准 | 第57-58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57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57-58页 |
·纳入标准 | 第58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58页 |
·观察指标 | 第58-59页 |
·体重 | 第58页 |
·体质指数BMI | 第58页 |
·体脂百分率F% | 第58-59页 |
·治疗方法 | 第59-60页 |
·疗程 | 第60页 |
·疗效观察 | 第60-61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60-61页 |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2 研究结果 | 第61-64页 |
·针刺与推拿的疗效观察 | 第61-62页 |
·针刺组与推拿组治疗前后各自疗效比较 | 第62-63页 |
·针刺组与推拿组疗效对比 | 第63页 |
·影响疗效因素分析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三 讨论 | 第65-72页 |
1 选定胃肠实热兼脾虚湿盛证型单纯性肥胖病病例的背景 | 第65页 |
2 胃肠实热兼脾虚湿盛证的针灸取穴的理论探讨 | 第65-66页 |
3 胃肠实热兼脾虚湿盛证的推拿处方的理论探讨 | 第66-67页 |
4 关于减肥和减脂的认识 | 第67页 |
5 针刺与推拿疗法的比较 | 第67-68页 |
6 影响疗效的个人因素 | 第68-69页 |
7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