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第1-11页 |
| 1 研究的背景 | 第5-6页 |
| 2 研究的意义 | 第6页 |
| 3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6-9页 |
| 4 研究框架的建立 | 第9-10页 |
| 5 关键词释义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街坊式住宅复兴的历史成因 | 第11-22页 |
| ·小区模式不再是唯一模式 | 第11-20页 |
| ·小区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 | 第11-15页 |
| ·居住小区模式的原型和背景 | 第11-13页 |
| ·小区模式与苏联模式 | 第13页 |
| ·小区模式与福利分房制度 | 第13-14页 |
| ·小区模式形成的经济原因 | 第14-15页 |
| ·小区模式的优点 | 第15页 |
| ·住宅设计突破单一小区模式的种种因素 | 第15-20页 |
| ·原先的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实践中受到质疑 | 第15-17页 |
| ·产业结构的改变是主导因素 | 第17页 |
| ·私家车的普及是促进因素 | 第17-18页 |
| ·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是内在因素 | 第18-20页 |
| ·自发分割小区的行为已经悄然发生,但带来很多问题急需引导 | 第20-21页 |
| ·小区化整为零日益普遍 | 第20页 |
| ·自发分割小区产生的结果和问题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街坊式住宅复兴的条件 | 第22-37页 |
| ·城市居民、政府及开发商三者利益的均衡协调是街坊式住宅复兴的先决条件 | 第22-30页 |
| ·反映了经济体制的变化 | 第23-25页 |
| ·新的拆迁政策将使开发商难以取得大批量成片土地 | 第23-24页 |
| ·高昂的地价使大多数开发商无力大规模开发 | 第24-25页 |
| ·反映了城市居民的需要 | 第25-28页 |
| ·商业需求增大,尤以商铺为主 | 第25-26页 |
| ·在交通的压力下,街区化整为零 | 第26-27页 |
|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恢复传统邻里关系 | 第27-28页 |
| ·反映了政府的意愿 | 第28-29页 |
| ·有利于安排就业,减少“钟摆交通”,缓解交通压力 | 第28页 |
| ·有利于繁荣经济,并创造丰富的城市景观 | 第28-29页 |
| ·缓解街、路不分的城市主干道上商业对交通的干扰,使交通更加顺畅 | 第29页 |
| ·反映了开发商的利益 | 第29-30页 |
| ·有利于平衡高昂的地价 | 第29-30页 |
| ·出于利益的驱使 | 第30页 |
| ·有利于分期开发,减轻资金周转压力 | 第30页 |
| ·适宜实现街坊式住宅的地段类型 | 第30-33页 |
| ·足够的商业需求量和适中的商业等级 | 第31页 |
| ·便捷的外围交通条件和合理的交通管理 | 第31-32页 |
| ·该地段及其附近要有足够的中等收入的就业容纳能力 | 第32-33页 |
| ·处理好商业的引入对居住的干扰 | 第33-35页 |
| ·活动内容 | 第33-34页 |
| ·居住活动 | 第33-34页 |
| ·商业服务业活动 | 第34页 |
| ·活动时间 | 第34-35页 |
| ·对现有小区的街坊化改造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街坊单元的适宜规模 | 第37-49页 |
| ·从人的认知能力分析 | 第38页 |
| ·从住宅本身的形式分析 | 第38-40页 |
| ·最小规模 | 第38-39页 |
| ·以多层住宅为主的街坊单元 | 第38-39页 |
| ·以高层住宅为主的街坊单元 | 第39页 |
| ·舒适合理规模 | 第39-40页 |
| ·以多层住宅为主的街坊单元 | 第39-40页 |
| ·以高层住宅为主的街坊单元 | 第40页 |
| ·从城市路网结构分析 | 第40页 |
| ·从商铺和住宅单位面积售价的对比关系分析 | 第40-41页 |
| ·理论分析 | 第40-41页 |
| ·举例说明 | 第41页 |
| ·从商业的需求量分析 | 第41-48页 |
| ·宏观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 ·经济环境和生活结构 | 第41-42页 |
| ·商业发展规划和政策 | 第42-43页 |
| ·区域决定因素 | 第43-48页 |
| ·该地块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 | 第43-44页 |
| ·地块辐射范围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 第44-46页 |
| ·区域城市结构与城市发展规划 | 第46页 |
| ·区域零售业结构 | 第46页 |
| ·区域未来商业地产的供应量 | 第46-47页 |
| ·规划地块立地条件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图片来源 | 第49-51页 |
| 参考书目 | 第51-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