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抗水平力桩性状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课题研究对象及意义第8-10页
     ·水平荷载的性质及分类第8页
     ·抗水平力桩的类型第8-9页
     ·抗水平力桩的应用历史及现状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7页
     ·弹性理论法第10页
     ·极限反力法第10-12页
     ·地基反力系数法第12-13页
     ·p-y曲线法第13-15页
     ·有限元法第15页
     ·其他方法第15-16页
     ·我国规范中所采用的方法第16-17页
   ·本文主要工作第17-18页
     ·本文问题的提出第17页
     ·本文内容安排第17-18页
第二章 抗水平力桩解析解及p-y曲线法第18-30页
   ·桩身挠曲微分方程的建立第18-20页
   ·张有令法第20页
   ·m法第20-23页
     ·基本方程第20-22页
     ·引入边界条件第22-23页
     ·桩的内力与变形第23页
   ·p-y曲线法第23-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抗水平力桩有限元程序编写原理及说明第30-43页
   ·引言第30页
   ·杆系有限元法第30-34页
     ·平面杆件单元刚度矩阵第30-34页
     ·平面杆件整体刚度矩阵及结构平衡方程的形成第34页
   ·抗水平力桩有限元程序编制原理第34-42页
     ·m法基本方程第34-36页
     ·桩段的划分第36页
     ·地基反力的计算第36-37页
     ·支座条件考虑第37页
     ·p-y曲线程序编制第37-39页
     ·程序编制界面及说明第39-41页
     ·m法计算程序的验证第41-42页
     ·p-y曲线法计算程序的验证第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抗水平力桩现场试验第43-52页
   ·引言第43页
   ·抗水平力桩的试验第43-52页
     ·抗水平力桩试验介绍第43-47页
     ·抗水平力桩试验结果第47页
     ·抗水平力桩试验结果第47-52页
第五章 p-y曲线经验公式的建立第52-78页
   ·现有p-y曲线计算公式与实际值的比较分析第52-54页
   ·由试验结果求p-y曲线的方法及评价第54-57页
     ·由试验结果求p-y曲线的方法第54-57页
     ·由试验结果求p-y曲线的方法的评价第57页
   ·由试验结果求p-y曲线程序第57-58页
   ·由试验结果求p-y曲线第58-60页
   ·由试验结果得出p-y曲线经验公式第60-68页
     ·p-y曲线经验公式影响因素第60-61页
     ·静载软粘土p-y曲线经验公式的建立第61-68页
   ·本文p-y曲线法计算公式检验第68-70页
   ·p-y曲线计算中参数的影响第70-78页
     ·参数影响的计算第70-77页
     ·参数影响的结论第77-78页
第六章 群桩抗水平力特性分析第78-97页
   ·引言第78页
   ·Ansys程序及其采用的有限元方法简介第78-80页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第78-79页
     ·有限元分析对网格划分的要求第79-80页
     ·Ansys有限元处理软件软件简介第80页
   ·抗水平承载力群桩有限元分析第80-92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81-84页
     ·各种参数对群桩位移场影响分析第84-92页
       ·桩距对群桩位移场的影响第84-86页
       ·桩数对群桩位移场的影响第86-87页
       ·桩长对群桩位移场的影响第87-89页
       ·桩径对群桩位移场的影响第89-91页
       ·土体模量的影响第91-92页
   ·抗水平力群桩实验介绍第92-96页
     ·抗水平力群桩实验第92-96页
       ·试验场地地质条件第92-93页
       ·试验概况第93-94页
       ·试验结果第94-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斜桩抗水平力性状研究第97-103页
   ·引言第97页
   ·斜桩的受力分析第97-98页
   ·斜桩的有限元模拟第98-102页
     ·计算模型的给出第99页
     ·桩体倾斜方向对桩体抗水平力性状影响第99-100页
     ·倾斜角对于倾斜桩抗水平力的影响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03-106页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总结第103页
   ·本文研究结论第103-104页
   ·进一步工作设想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附录第109-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