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3页 |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春化相关基因全长序列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研究 | 第14-1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植物的春化作用 | 第14-25页 |
1. 引言 | 第14-15页 |
2. 植物开花时间的调控 | 第15-17页 |
3. 春化作用的调控机理 | 第17-23页 |
3. 1 春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7-20页 |
3. 2 春化过程中的分子机理 | 第20-22页 |
3. 3 春化作用与植物进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4. 本实验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春化相关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 | 第25-50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一、 材料及试剂 | 第25-26页 |
1. 1 材料 | 第25-26页 |
1. 2 试剂 | 第26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6-37页 |
2. 1 小麦总RNA提取 | 第26页 |
2. 2 RNA普通快速电泳 | 第26页 |
2. 3 RNA甲醛变性电泳 | 第26-27页 |
2. 4 cDNA文库的构建 | 第27-30页 |
2. 5 小麦春化cDNA文库的筛选 | 第30-31页 |
2. 5. 1 λ噬菌体(λTriplEX2) 铺平板培养 | 第30页 |
2. 5. 2 λ噬菌体噬菌斑在尼龙膜上的固定 | 第30页 |
2. 5. 3 固定于尼龙膜上的λ噬菌体噬斑的杂交 | 第30-31页 |
2. 5. 4 阳性噬菌斑的鉴定及全长cDNA的获取 | 第31页 |
2. 6 噬菌体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2. 7 细菌的培养和菌种的保存 | 第32页 |
2. 8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碱裂解法) | 第32-33页 |
2. 9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3-34页 |
2. 9. 1 Glass milk法 | 第33页 |
2. 9. 2 低融点琼脂糖法 | 第33-34页 |
2. 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34页 |
2. 11 重组子的筛选 | 第34-35页 |
2. 11. 1 热裂解法 | 第34-35页 |
2,11. 2 酚抽提法 | 第35页 |
2. 11. 3 菌落PCR检测法 | 第35页 |
2. 12 同位素标记探针的Southern杂交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37-50页 |
一、 小麦胚芽春化cDNA文库构建 | 第37页 |
1. 1 RNA提取 | 第37页 |
1. 2 文库构建、文库质量检测及保存 | 第37页 |
二、 cDNA文库的筛选以及VER2全长cDNA序列的获取 | 第37-42页 |
2. 1 cDNA文库的筛选 | 第37-39页 |
2. 2 VER2全长cDNA测序及其编码的蛋白序列分析 | 第39-42页 |
2. 2. 1 disease-resp结构域 | 第39页 |
2. 2. 2 Jacalin结构域 | 第39-40页 |
2. 2. 3 核定位信号及其它蛋白作用位点 | 第40-42页 |
三、 小麦SPY基因的克隆 | 第42-46页 |
3. 1 小麦SPY全编码区(ORF)序列克隆 | 第42-43页 |
3. 2 序列分析 | 第43-46页 |
四、 小GTP-binding蛋白基因TaRan的克隆 | 第46-48页 |
五、 小GTP-binding蛋白M10的克隆 | 第48-50页 |
第三章 VER2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 第50-79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一、 材料与试剂 | 第51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2. 1 小麦总D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2. 2 TAC文库混合质粒的制备 | 第52页 |
2. 3 pool-PCR筛选阳性(含VER2基因)克隆池 | 第52-53页 |
2. 4 高密度膜的制备 | 第53页 |
2. 5 Southern杂交 | 第53页 |
2. 6 序列测序与分析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54-79页 |
一、 VER2基因在冬小麦(京冬1号)与春小麦(中国春)中的Southern分析 | 第54页 |
二、 小麦TAC文库的筛选 | 第54-58页 |
2. 1 pool-PCR筛选阳性克隆池 | 第54-57页 |
2. 2 阳性单克隆菌筛选 | 第57页 |
2. 3 阳性TAC质粒酶切分析和Southern杂交 | 第57-58页 |
三、 含VER2基因组序列的TAC质粒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58-79页 |
第四章 VER2启动子序列的分析与研究 | 第79-104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79-84页 |
一、 材料与试剂 | 第79-80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80-84页 |
2. 1 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80页 |
2. 2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0页 |
2. 3 细菌培养基 | 第80页 |
2. 4 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 | 第80-82页 |
2. 4. 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80-81页 |
2. 4. 2 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81页 |
2. 4. 3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 | 第81页 |
2. 4. 4 共培养及转化、筛选、分化 | 第81页 |
2. 4. 5 水稻组织培养和转化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及其成分 | 第81-82页 |
2. 5 转化植株的组织化学分析 | 第82页 |
2. 6 基因枪轰击(瞬间表达) | 第82-84页 |
2. 6. 1 材料准备 | 第82页 |
2. 6. 2 金粉准备 | 第82-83页 |
2. 6. 3 DNA包裹金粉微粒 | 第83页 |
2. 6. 4 轰击操作 | 第83-84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84-104页 |
一、 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84-92页 |
二、 表达载体构建 | 第92-102页 |
2. 1 含GFP报告基因的瞬间表达载体构建 | 第92-98页 |
2. 1. 1 瞬间表达载体pGFP201-209、 pGFP201-760、 pGFP201-1285、 pGFP201-1578、 pGFP201-2852的构建 | 第95-96页 |
2. 1. 2 瞬间表达载体pGFP201-3403、 pGFP201-3928、 pGFP201-4221、 pGFP201-5490的构建 | 第96页 |
2. 1. 3 瞬间表达载体pGFP201-5990的构建 | 第96-98页 |
2. 2 含GFP报告基因的转基因载体构建 | 第98-102页 |
2. 3 含GUS报告基因的瞬间表达载体构建 | 第102页 |
2. 4 含GUS报告基因的转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102页 |
三、 VER2启动子功能的研究 | 第102-104页 |
3. 1 VER2基因上游6kb启动子区域存在受春化(低温)处理的调控 | 第102-103页 |
3. 2 通过农杆菌转化获得pGFP1301-X系列的转基因水稻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讨论:浅析春化相关基因VER2的表达特点以及低温与春化的相互关系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第二部分 赤霉素不敏感的小麦矮化突变体(gaid)的分子生理学分析研究 | 第110-15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赤霉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与其它激素和光形态建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10-118页 |
1. 引言 | 第110页 |
2. 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信号调节途径 | 第110-114页 |
2. 1 正调控基因 | 第111-112页 |
2. 2 负调控基因 | 第112-114页 |
2. 3 GA信号途径反馈调节GA生物合成和降解 | 第114页 |
3. 赤霉素与脱落酸对植物生长的相互作用 | 第114-115页 |
4. 赤霉素与乙烯对植物生长的相互作用 | 第115页 |
5. 赤霉素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相互作用 | 第115-116页 |
6. 赤霉素与光照在光形态建成中的相互作用 | 第116-117页 |
7. 植物生长的促进与抑制关系 | 第117-118页 |
第二章 赤霉素不敏感的小麦矮化突变体(gaid)的生理生化及遗传分子机理的研究 | 第118-146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118-122页 |
一、 材料与试剂 | 第118页 |
1. 1 实验材料 | 第118页 |
1. 2 实验试剂 | 第118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118-122页 |
2. 1 杂交育种实验 | 第118页 |
2. 2 α-淀粉酶鉴定 | 第118-119页 |
2. 2. 1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118-119页 |
2. 2. 2 α-淀粉酶活性定性实验 | 第119页 |
2. 3 根系结构观察 | 第119-120页 |
2. 3. 1 根系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 第119页 |
2. 3. 2 根系解剖结构观察 | 第119-120页 |
2. 4 小麦RNA、DNA的提取,Southern blot分析参见第一部分的材料与方法 | 第120页 |
2. 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即RHT蛋白的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 | 第120-121页 |
2. 6 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121-122页 |
2. 6. 1 样品的提取 | 第121页 |
2. 6. 2 第一向等电聚焦 | 第121页 |
2. 6. 3 第二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21页 |
2. 6. 4 染色 | 第121页 |
2. 6. 5 扫描及数据处理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41页 |
一、 突变体gaid呈现GA不敏感的半显性(semi-dominant)遗传突变 | 第122-126页 |
1. 1 突变体获得与遗传杂交分析 | 第122页 |
1. 2 外源GA3对突变体小麦gaid茎伸长的效应 | 第122-125页 |
1. 3 GA_3对突变体gaid幼苗生长的效应 | 第125页 |
1. 4 GA_3对突变体gaid α-淀粉酶诱导效应 | 第125-126页 |
二、 抑制型培养条件对突变体gaid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26-131页 |
2. 1 PAC对突变体gaid生长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2. 2 乙烯对突变体gaid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2. 3 ABA对突变体gaid萌发生长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2. 4 光照对突变体gaid幼苗形态建成中的抑制效应 | 第130-131页 |
三、 突变体gaid根系的发育特点 | 第131-134页 |
3. 1 光照强度对突变体gaid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131页 |
3. 2 氧气对突变体gaid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3. 3 ABA对突变体gaid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3. 4 生长素和乙烯及其抑制剂对突变体gaid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134页 |
四、 有关突变体gaid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34-141页 |
4. 1 RHT基因的克隆及其分析 | 第134-137页 |
4. 2 关于突变体gaid根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ACC合酶以及ACC氧化酶转录水平的分子鉴定 | 第137-139页 |
4. 3 蛋白双向电泳分析突变体gaid与野生型对照(京冬1号) | 第139-14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41-146页 |
一、 gaid突变导致半显性阻断GA信号途径 | 第141-142页 |
二、 gaid突变呈现对ABA更敏感 | 第142页 |
三、 乙烯抑制植物伸长生长可能通过GA基础水平信号途径实现 | 第142页 |
四、 光形态建成中对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独立于GA的信号途径 | 第142-143页 |
五、 强光低氧的条件诱导突变体gaid根系的弯曲、变短、加粗等异常生长发育 | 第143页 |
六、 低浓度的ABA可以恢复突变体gaid根系在强光低氧条件下的正常生长发育 | 第143页 |
七、 GAID可能属于小麦GA信号途径中的一个负调控基因 | 第143-145页 |
八、 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145页 |
九、 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完成或发表的论文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