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2-17页 |
二、 长江下游的考古地理学实践与方法 | 第17-25页 |
第一章 时空框架 | 第25-46页 |
第一节 竺可桢分期理论的借鉴 | 第25-34页 |
一、 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考古时代前期及其特征 | 第26-28页 |
二、 距今5000年至3000年的考古时代后期及其特征 | 第28-34页 |
第二节 长江下游地区的微观地理特征 | 第34-37页 |
一、 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 第35页 |
二、 西部的苏皖平原地区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宏观视野里的长江下游周边地区 | 第37-46页 |
一、 考古地理学东方沿海观 | 第38-40页 |
二、 考古地理学西部内陆观 | 第40-46页 |
第二章 遗址分布 | 第46-88页 |
第一节 马家浜时期(距今7000-6000年) | 第47-55页 |
一、 遗址数量统计 | 第47-49页 |
二、 遗址时间分布 | 第49页 |
三、 遗址平面分布 | 第49-53页 |
四、 遗址垂直分布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崧泽时期(距今6000-5000年) | 第55-63页 |
一、 遗址数量统计 | 第55-57页 |
二、 遗址时间分布 | 第57-58页 |
三、 遗址平面分布 | 第58-62页 |
四、 遗址垂直分布 | 第62-63页 |
第三节 良渚时期(距今5000-4000年) | 第63-74页 |
一、 遗址数量统计 | 第63-68页 |
二、 遗址时间分布 | 第68-69页 |
三、 遗址平面分布 | 第69-73页 |
四、 遗址垂直分布 | 第73-74页 |
第四节 马桥时期(距今4000-3000年) | 第74-83页 |
一、 遗址数量统计 | 第74-78页 |
二、 遗址时间分布 | 第78页 |
三、 遗址平面分布 | 第78-79页 |
四、 遗址垂直分布 | 第79-83页 |
第五节 考古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小结 | 第83-88页 |
一、 从遗址时间分布看遗址量值变化 | 第83-85页 |
二、 从遗址平面分布看区域遗址密度 | 第85页 |
三、 从遗址垂直分布看遗址重复利用程度 | 第85-88页 |
第三章 聚落景观 | 第88-128页 |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与聚落考古学 | 第88-93页 |
一、 中国聚落考古学趋势的形成 | 第88-92页 |
二、 考古地理学结构中的聚落要素 | 第92-93页 |
第二节 聚落选址类型 | 第93-97页 |
一、 坡地型 | 第94页 |
二、 岗地型 | 第94页 |
三、 台墩型 | 第94-95页 |
四、 湖泊型 | 第95-96页 |
五、 复合型遗址的多态性地貌 | 第96-97页 |
第三节 聚落规模和形态 | 第97-101页 |
一、 聚落规模 | 第97-99页 |
二、 聚落形态 | 第99-101页 |
第四节 聚落等级的出现与形成 | 第101-104页 |
一、 从乡村型聚落到城镇型聚落 | 第101-102页 |
二、 从原始“都城”到商代佘城 | 第102-104页 |
三、 聚落移动 | 第104页 |
第五节 建筑结构与家庭形态 | 第104-121页 |
一、 半地穴式建筑 | 第105-106页 |
二、 平地式建筑 | 第106-108页 |
三、 北有窑洞 南有干栏 | 第108-109页 |
四、 台基式建筑 | 第109-113页 |
五、 房屋功能区与聚落功能区的分化 | 第113-115页 |
六、 向心式与离心式的家庭形态 | 第115-118页 |
七、 墓地与祭坛 | 第118-121页 |
第六节 聚落进化模式 | 第121-128页 |
一、 连续进化模式 | 第121-122页 |
二、 异化进化模式 | 第122页 |
三、 断裂发展模式 | 第122-128页 |
第四章 水陆环境 | 第128-147页 |
第一节 河口海岸变迁 | 第128-135页 |
一、 马家浜时期的古海岸线 | 第129-131页 |
二、 崧泽时期的古海岸线 | 第131页 |
三、 良渚时期的古海岸线 | 第131-132页 |
四、 马桥时期的古海岸线 | 第132-135页 |
第二节 水上遗存反映的环境信息 | 第135-147页 |
一、 水上交通遗迹 | 第135-136页 |
二、 水井与水位 | 第136-138页 |
三、 水动力的自然扰动与次生堆积 | 第138-147页 |
第五章 生物景观 | 第147-167页 |
第一节 气候与植被 | 第147-157页 |
一、 植物遗存与纺织遗物 | 第147-149页 |
二、 几组典型孢粉剖面 | 第149-153页 |
三、 气候演变与生态景观 | 第153-157页 |
第二节 动物景观 | 第157-167页 |
一、 动物考古学 | 第157-160页 |
二、 渔猎、狩猎和家畜饲养 | 第160-167页 |
第六章 矿产资源 | 第167-177页 |
第一节 尚玉的传统及其玉石产地 | 第167-169页 |
第二节 青铜矿藏的发现与分布 | 第169-177页 |
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矿藏带 | 第169-172页 |
二、 商周王朝征伐南土与资源政治 | 第172-177页 |
第七章 人群迁徙 | 第177-189页 |
第一节 人口考古学与文化因素分析法 | 第178-180页 |
第二节 北人南下与南人北上 | 第180-189页 |
一、 江苏花厅遗址的南北文化耦合现象 | 第181-183页 |
二、 上海广富林遗址考古新发现的北方遗存 | 第183-185页 |
三、 上海马桥遗址的多元文化因素与古DNA旁证 | 第185-189页 |
结语 | 第189-199页 |
一、 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生态系统和人地关系 | 第189-194页 |
二、 根植于历史地理学的考古地理学 | 第194-199页 |
附录: 科技考古实验和遗存统计数据 | 第199-219页 |
附录一 古代人骨DNA测试的几组数据 | 第199-204页 |
附录一 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技术的初步应用 | 第204-208页 |
附录三 遗址分期和分类统计数据 | 第208-219页 |
后记 | 第219-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