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1.1 概述 | 第7-10页 |
1.1.1 桩基的作用 | 第7页 |
1.1.2 桩基发展简史 | 第7-8页 |
1.1.3 水平承载桩基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任务 | 第14-16页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3.2 本文的任务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横向承载桩弹塑性模型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16-27页 |
2.1 有限单元法 | 第16-20页 |
2.1.1 有限单元法的发展 | 第16-17页 |
2.1.2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2.1.3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步骤 | 第17-19页 |
2.1.4 空间8结点等参单元及其位移函数 | 第19-20页 |
2.2 非线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20-24页 |
2.2.1 本构方程的普通表达式 | 第20-22页 |
2.2.2 Drucker-Prager模型 | 第22-24页 |
2.3 非线性材料的有限单元法 | 第24-26页 |
2.3.1 直接迭代法 | 第24-25页 |
2.3.2 增量法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群桩横向承载特性分析 | 第27-39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群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27-38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27-31页 |
3.2.2 计算方案 | 第31页 |
3.2.3 群桩工作性状分析 | 第31-38页 |
3.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水平承载桩的p-y曲线有限元法 | 第39-65页 |
4.1 概述 | 第39-41页 |
4.1.1 引言 | 第39-41页 |
4.1.2 p-y曲线有限元法的思路 | 第41页 |
4.2 杆系有限元法 | 第41-49页 |
4.2.1 平面杆件系统 | 第41-46页 |
4.2.2 空间杆件系统 | 第46-48页 |
4.2.3 整体刚度矩阵及整体结构平衡方程式的形成 | 第48-49页 |
4.3 桩-土相互作用的单元分析 | 第49-56页 |
4.3.1 平面单元分析 | 第49-54页 |
4.3.2 空间单元刚度矩阵 | 第54-56页 |
4.4 p-y曲线有限元法程序 | 第56-63页 |
4.4.1 p-y曲线 | 第56-59页 |
4.4.2 计算模型 | 第59-60页 |
4.4.3 程序的编制 | 第60-62页 |
4.4.4 与ANSYS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62页 |
4.4.5 程序的检验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工程算例 | 第65-69页 |
5.1 工程概述 | 第65-66页 |
5.2 计算结果 | 第66-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6.2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