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8页 |
0.1 油藏描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0.1.1 油藏描述技术的建立与发展 | 第8-9页 |
0.1.2 现代油藏描述研究的特点 | 第9-10页 |
0.1.3 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 | 第10页 |
0.2 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10-11页 |
0.3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0.4 研究思路及流程 | 第12页 |
0.5 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 第12-14页 |
0.6 论文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 第14-18页 |
第1章 储层成因及剩余油形成机理 | 第18-46页 |
1.1 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 第18-27页 |
1.1.1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18-21页 |
1.1.2 沙二段河流相储层成因 | 第21-27页 |
1.1.2.1 岩石相类型 | 第21-22页 |
1.1.2.2 岩石相组合及其成因解释 | 第22-24页 |
1.1.2.3 沉积模式 | 第24-26页 |
1.1.2.4 测井相模式 | 第26-27页 |
1.2 油砂层对比—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 | 第27-36页 |
1.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1.2.2 基本法则——等时对比法则 | 第29-32页 |
1.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2.3.1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32-33页 |
1.2.3.2 研究思路和步骤 | 第33-34页 |
1.2.4 高30断块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与对比 | 第34-36页 |
1.2.4.1 岩芯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 第34-35页 |
1.2.4.2 测井资料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 第35-36页 |
1.3 储层模型与剩余油的形成机理 | 第36-46页 |
1.3.1 储层模型特征 | 第36-40页 |
1.3.1.1 储层沉积相分布模型 | 第36-39页 |
1.3.1.2 储层砂体形态特征 | 第39页 |
1.3.1.3 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 第39-40页 |
1.3.2 河流相砂岩储层剩余油的形成机理 | 第40-46页 |
1.3.2.1 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控制因素 | 第40-42页 |
1.3.2.2 剩余油形成的开发生产因素 | 第42-46页 |
第2章 储层空间格架模型的建立 | 第46-78页 |
2.1 地层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2.2 储层宏观模型的建立—地震反演确定性建模 | 第47-61页 |
2.2.1 地震反演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第48-50页 |
2.2.1.1 地震—地质层位和储层标定 | 第48页 |
2.2.1.2 建立初始波阻抗模型 | 第48-49页 |
2.2.1.3 迭代反演计算 | 第49-50页 |
2.2.2 储层宏观模型的建立 | 第50-61页 |
2.2.2.1 波阻抗反演确定储层骨架模型 | 第50-61页 |
2.3 储层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1-78页 |
2.3.1 储层随机建模的基本思想 | 第61-63页 |
2.3.2 条件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63页 |
2.3.3 随机顺序指示条件模拟 | 第63-65页 |
2.3.3.1 随机顺序指示条件模拟(SIS)算法 | 第64页 |
2.3.3.2 模拟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 第64-65页 |
2.3.3.3 SIS算法与传统的指示条件模拟算法的区别 | 第65页 |
2.3.4 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 第65-73页 |
2.3.4.1 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库步骤和基本内容 | 第66页 |
2.3.4.2 根据沉积微相研究确定与储层骨架有关的地质知识库参数 | 第66-69页 |
2.3.4.3 根据储层评价确定与储层参数有关的地质知识库参数 | 第69-70页 |
2.3.4.4 根据地质统计所确定的知识库参数 | 第70页 |
2.3.4.5 地震—岩性概率统计参数 | 第70-73页 |
2.3.5 三维定量建模的研究流程、基本步骤和结果 | 第73-78页 |
2.3.5.1 三维定量建模的研究流程 | 第73-74页 |
2.3.5.2 三维定量建模的方法、步骤 | 第74-76页 |
2.3.5.3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6-78页 |
第3章 油藏参数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检验 | 第78-106页 |
3.1 油藏开发现状与开采特征 | 第78-83页 |
3.1.1 油田开发现状 | 第78-79页 |
3.1.2 开采特点 | 第79-82页 |
3.1.3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2-83页 |
3.2 油藏参数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83页 |
3.2.1 油藏参数模型的建立 | 第83页 |
3.2.2 网格划分 | 第83页 |
3.3 油藏静态参数与动态参数的选取 | 第83-85页 |
3.3.1 油砂体分布与物性 | 第83-84页 |
3.3.2 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 第84-85页 |
3.3.2.1 毛管压力曲线 | 第84页 |
3.3.2.2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84-85页 |
3.3.3 流体性质 | 第85页 |
3.3.3.1 原油性质 | 第85页 |
3.3.3.2 地层水性质 | 第85页 |
3.3.4 油藏压力温度系统 | 第85页 |
3.3.5 生产动态参数 | 第85页 |
3.4 生产动态的历史拟合 | 第85-89页 |
3.5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 第89-97页 |
3.5.1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89-96页 |
3.5.2 剩余油成因分析 | 第96-97页 |
3.5.3 挖潜方向 | 第97页 |
3.6 开发方案预测 | 第97-106页 |
3.6.1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 第97-98页 |
3.6.2 开发调整方案动态预测结果分析 | 第98-106页 |
第4章 油藏开发特征与调整方的实施效果 | 第106-120页 |
4.1 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 第106-120页 |
4.1.1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106-108页 |
4.1.1.1 宏观非均质性 | 第106-107页 |
4.1.1.2 微观非均质性 | 第107-108页 |
4.1.2 水驱采收率预测 | 第108-111页 |
4.1.2.1 按水驱特征曲线法预测采收率 | 第108页 |
4.1.2.2 按Dykstra H.and Parson H.法预测采收率 | 第108页 |
4.1.2.3 按本文提出的方法预测采收率 | 第108-109页 |
4.1.2.4 按美国采收率委员会方法预测采收率 | 第109页 |
4.1.2.5 按全苏石油科学研究院方法预测采收率 | 第109页 |
4.1.2.6 按童宪章院士的方法预测采收率 | 第109-111页 |
4.1.3 生产动态分析 | 第111-113页 |
4.1.3.1 试油产能分析 | 第111页 |
4.1.3.2 油藏层间干扰分析 | 第111-112页 |
4.1.3.3 油藏注水见效分析 | 第112-113页 |
4.1.3.4 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分析 | 第113页 |
4.1.4 对高30断块油藏生产动态的总体评价及今后开发的建议 | 第113-117页 |
4.1.4.1 对高30断块油藏生产动态的总体评价 | 第113-114页 |
4.1.4.2 对高30断块今后开发的建议 | 第114-117页 |
4.1.5 开发调整方案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 第117-120页 |
4.1.5.1 增油效果分析 | 第117页 |
4.1.5.2 开发效果评价 | 第117-120页 |
第5章 认识与结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附图 | 第127-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