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黔中喀斯特森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氮磷循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8-9页
1.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综述第9-18页
        1.1.1. 喀斯特森林研究概况第9页
        1.1.2.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第9-15页
        1.1.3. 喀斯特森林养分循环特征研究第15-18页
    1.2. 立题依据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2.1. 立题依据第18页
        1.2.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9-20页
        1.2.4. 技术路线第20-21页
2.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第21-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1-28页
        2.1.1. 研究方法第21-24页
        2.1.2.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第24-25页
        2.1.3. 样品测定第25-27页
        2.1.4. 数据统计与处理第27-28页
3.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28-48页
    3.1.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总体特征第28-36页
        3.1.1. 地上植被层的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第28-32页
        3.1.2. 凋落物层的现存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第32-34页
        3.1.3. 土壤层的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第34-35页
        3.1.4. 植物、土壤、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5-36页
    3.2.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动态变化第36-42页
        3.2.1. 乔木层优势种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变化第36-38页
        3.2.2. 植物叶片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变化第38-39页
        3.2.3. 凋落物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变化第39-40页
        3.2.4. 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变化第40-42页
    3.3. 小结第42-48页
        3.3.1. 研究区与其它区域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比较第42-45页
        3.3.2. 黔中喀斯特区次生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45页
        3.3.3. 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第45-46页
        3.3.4.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第46-48页
4.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森林群落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第48-58页
    4.1.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第48-54页
        4.1.1. 地上植被层养分积累与分配第48-53页
        4.1.2. 凋落物层养分积累与分配第53页
        4.1.3.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第53-54页
    4.2. 乔木层元素年存留量量第54-56页
    4.3. 森林群落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特征第56页
    4.4. 小结第56-58页
        4.4.1.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第56-57页
        4.4.2.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森林群落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第57-58页
5. 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循环对植物养分适应性的影响第58-67页
    5.1.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循环的关系第58-59页
    5.2.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森林群落稳定性第59-63页
    5.3.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养分再吸收率及养分利用率第63-64页
    5.4. 小结第64-67页
        5.4.1.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化学计量与养分循环的关系第64页
        5.4.2.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森林群落稳定性第64-65页
        5.4.3. 不同区域植物的养分再吸收率及养分利用率第65页
        5.4.4.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和氮磷养分循环特征的植物适应性评价第65-67页
6. 结论与讨论第67-70页
    6.1. 结论第67-69页
    6.2. 讨论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附录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下一篇:硒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