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0-16页 |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第10-11页 |
1.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0-11页 |
1.2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 第11-16页 |
1.2.1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内涵 | 第12-16页 |
2 国内外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2.1 国际上可持续农业研究的现状 | 第16-17页 |
2.2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 第17-21页 |
2.2.1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研究内容和领域 | 第17-18页 |
2.2.2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目标、行动纲领及实践 | 第18-21页 |
3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21-30页 |
3.1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 | 第21页 |
3.2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27页 |
3.2.1 山区县域农业复合系统的特征 | 第21-22页 |
3.2.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3.2.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3-24页 |
3.2.4 指标简要说明 | 第24-27页 |
3.3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程序和评价模型 | 第27-30页 |
3.3.1 评价标准的选择 | 第27页 |
3.3.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27页 |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页 |
3.3.4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3.3.5 评价的时间尺度 | 第29页 |
3.3.6 可持续发展判据 | 第29-30页 |
4 五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 | 第30-44页 |
4.1 五华县农业发展概况 | 第30-31页 |
4.2 五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 | 第31-36页 |
4.2.1 指标数据的来源 | 第31-33页 |
4.2.2 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 | 第33-35页 |
4.2.3 结论性评述 | 第35-36页 |
4.3 五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辨识与分析 | 第36-44页 |
4.3.1 农业投入落后,发展后劲不足 | 第36-37页 |
4.3.2 农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 | 第37-40页 |
4.3.3 农业科技提升能力不强,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 第40-41页 |
4.3.4 人口素质低、规模大,人地矛盾突出 | 第41-43页 |
4.3.5 农村工业化水平低,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差 | 第43-44页 |
5 五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第44-55页 |
5.1 通过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增加农业投入 | 第44-45页 |
5.1.1 发动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44页 |
5.1.2 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调动农民的投资积极性 | 第44-45页 |
5.1.3 政府也应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 第45页 |
5.2 依据比较优势原理,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 | 第45-49页 |
5.2.1 依据比较优势原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第45-48页 |
5.2.2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流通结构 | 第48-49页 |
5.2.3 搞好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主导产品,调整农业区域结构 | 第49页 |
5.3 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 第49-50页 |
5.4 逐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 第50-53页 |
5.4.1 农业内部积极消化 | 第51页 |
5.4.2 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 第51-52页 |
5.4.3 积极稳步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 第52-53页 |
5.4.4 组织劳务输出 | 第53页 |
5.5 搞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