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厌氧生物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 第12-17页 |
·厌氧生物工艺的发展史 | 第12-13页 |
·厌氧生物工艺原理 | 第13-16页 |
·厌氧生物处理产酸阶段发酵类型的研究 | 第16-17页 |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优缺点与展望 | 第17页 |
·加速厌氧反应器启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厌氧反应器“酸化”现象及对策研究 | 第19-22页 |
·厌氧反应器产生“酸化”现象的原因研究 | 第19-21页 |
·控制厌氧反应器“酸化”措施研究 | 第21-22页 |
·厌氧反应器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工艺的进展研究 | 第22-24页 |
·同时厌氧甲烷化与反硝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同时厌氧甲烷化与反硝化的影响因素 | 第24页 |
·同时厌氧甲烷化与反硝化工艺发展前景 | 第24页 |
·课题研究思路介绍 | 第24-27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快速启动 IC 厌氧反应器试验 | 第27-38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试验装置与流程 | 第28-29页 |
·接种污泥 | 第29-30页 |
·试验用水 | 第30-31页 |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快速启动两组IC反应器的运行工况及颗粒污泥特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低强度超声波提高了COD的去除率 | 第33-34页 |
·低强度超声波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 第34页 |
·低强度超声波SS和VSS的影响 | 第34-35页 |
·低强度超声波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35-36页 |
·最大比产甲烷活性受低强度超声波的影响变化趋势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进水C/N较高时乙醇型厌氧发酵工艺研究 | 第38-50页 |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实验流程 | 第38-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实验用水 | 第39-40页 |
·实验污泥 | 第40页 |
·分析方法 | 第40页 |
·产酸阶段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不同C/N下厌氧发酵类型的变化 | 第40-42页 |
·Ⅰ组不同C/N比下出水 COD 的变化情况 | 第42-43页 |
·Ⅰ组不同C/N比对产酸微生物表面特征及EPS的影响 | 第43-44页 |
·产甲烷阶段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Ⅱ组不同C/N比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COD的影响 | 第44-45页 |
·Ⅱ组不同C/N比对微生物表面特征及EPS的影响 | 第45-47页 |
·Ⅱ组不同C/N比对厌氧颗粒污泥表面基团的影响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进水C/N较低时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在IC厌氧反应器中的实现 | 第50-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实验流程 | 第50-51页 |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实验用水 | 第51页 |
·实验污泥 | 第51-52页 |
·分析方法 | 第5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以葡萄碳源实现 IC 厌氧反应器同时产甲烷反硝化 | 第52-53页 |
·不同COD/NO_3~-对脱碳功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不同COD/NO_3~-对除氮的影响 | 第55页 |
·不同COD/NO_3~-对产气各组分比例的影响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厌氧颗粒污泥对丙酸的降解能力 | 第58-66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试验流程 | 第58-59页 |
·接种污泥 | 第59页 |
·试验用水 | 第59-60页 |
·试验仪器 | 第60页 |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厌氧污泥降解不同浓度的丙酸研究 | 第61-64页 |
·缓解中度和重度“酸化”时最佳进水COD/NO_3~-研究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