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42/聚合物纳米相变胶囊乳液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相变材料概述 | 第11-20页 |
| ·相变材料的热力学特点 | 第12-13页 |
| ·相变材料的分类 | 第13页 |
| ·固-液相变储能材料 | 第13-17页 |
| ·相变材料的应用技术 | 第17-20页 |
| ·纳米相变胶囊材料 | 第20-21页 |
| ·胶囊化技术 | 第20-21页 |
| ·纳米相变胶囊材料壁材与芯材的选取 | 第21页 |
| ·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21-24页 |
| ·细乳液聚合法 | 第22-23页 |
| ·细乳液聚合的应用 | 第23-24页 |
|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胶囊制备中的应用 | 第24-28页 |
|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 | 第24-26页 |
| ·可聚合基团种类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可聚合基团位置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8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9页 |
| ·课题的项目资助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7页 |
|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0-33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0-31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 ·实验反应装置 | 第31-32页 |
| ·纳米相变胶囊材料的制备过程 | 第32-33页 |
| ·纳米相变胶囊的测试与表征 | 第33-35页 |
| ·纳米相变胶囊粒径的测试 | 第33页 |
| ·纳米相变胶囊的热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 ·芯材RT42包裹率的测试 | 第34页 |
| ·纳米相变胶囊的微观形态测定 | 第34页 |
| ·纳米相变胶囊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 ·乳液的性能测定 | 第34-35页 |
| ·芯材RT42的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35-36页 |
| ·RT42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纳米相变胶囊材料的制备 | 第37-61页 |
| ·细乳液聚合理论分析 | 第37-39页 |
| ·热力学分析 | 第37-38页 |
| ·动力学分析 | 第38-39页 |
| ·超声乳化参数的确定 | 第39-41页 |
| ·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1-42页 |
| ·制备条件的影响 | 第42-54页 |
| ·分散剂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乳化剂的类型和用量 | 第43-46页 |
| ·引发剂的类型和用量的影响 | 第46-49页 |
| ·亲水性共单体的影响 | 第49-52页 |
| ·核/苯乙烯(RT42/St)比例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 | 第54-59页 |
|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简介 | 第54-57页 |
| ·实验优化设计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四章 纳米相变胶囊和乳液结构及性能分析 | 第61-71页 |
| ·纳米相变胶囊结构表征 | 第61-63页 |
| ·粒径分析 | 第61-62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分析 | 第62页 |
|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62-63页 |
| ·纳米相变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 第63-66页 |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63-64页 |
| ·热重分析 | 第64-65页 |
| ·比热容测定 | 第65-66页 |
| ·乳液的性能测试 | 第66-69页 |
| ·比热容测试 | 第66-67页 |
| ·粘度测试 | 第67-68页 |
| ·导热系数测试 | 第68页 |
| ·高低温循环实验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