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秦岭龙胆化学成分的研究

一 文献综述第1-17页
 1 引言第7-8页
 2 龙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第8-13页
  2.1 裂环环烯醚萜类和环烯醚萜类第8-10页
  2.2 (口山)酮甙类第10-12页
  2.3 黄酮类第12-13页
  2.4 三萜类第13页
  2.5 生物碱第13页
 3 龙胆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第13-16页
  3.1 秦艽类第13-14页
   3.1.1 秦艽粗制剂的药理作用第14页
  3.2 龙胆类第14页
   3.2.1 对肝脏的作用第14页
   3.2.2 抗炎作用第14页
   3.2.3 其它作用第14页
  3.3 龙胆碱药理作用第14-16页
   3.3.1 抗炎作用第14-15页
   3.3.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第15页
   3.3.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第15页
   3.3.4 对血糖的影响第15页
   3.3.5 抗过敏性休克和抗组织胺作用第15页
   3.3.6 对平滑肌的作用第15页
   3.3.7 毒性第15-16页
  3.4 龙胆苦甙的药理作用第16页
   3.4.1 对肝脏的作用第16页
   3.4.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第16页
   3.4.3 抗炎作用第16页
   3.4.4 毒副作用第16页
 4 龙胆属植物的临床应用第16-17页
  4.1 治疗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第16页
  4.2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16页
  4.3 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肝炎第16页
  4.4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第16页
  4.5 不良反应第16-17页
 5 秦岭龙胆的植物学特征第17页
 6 秦岭龙胆的药效研究及本论文立项的目的意义第17页
二 实验部分第17-21页
 1 材料、药品与仪器第17-18页
  1.1 植物材料第17页
  1.2 药品与仪器第17-18页
 2 实验内容第18-21页
  2.1 秦岭龙胆化学成分的系统预试第18-19页
   2.1.1 供试样品的制备第18页
   2.1.2 系统预试方法与结果第18-19页
  2.2 秦岭龙胆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第19-21页
   2.2.1 提取与分离、纯化第20页
   2.2.2 纯度检查第20-21页
  2.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21页
   2.3.1 化合物的化学定性鉴定第21页
   2.3.2 化合物的熔点测定第21页
三 结果与分析第21-29页
 1 化合物Ⅰ的结构解析与鉴定第21-23页
  1.1 化合物Ⅰ的理化性质解析第21页
  1.2 化合物Ⅰ的红外光谱解析第21页
  1.3 化合物Ⅰ的ESI-MS谱解析第21-22页
  1.4 化合物Ⅰ的~1H-NMR谱解析第22页
  1.5 化合物Ⅰ的~(13)C-NMR谱解析第22-23页
 2 化合物Ⅱ的结构解析与鉴定第23-24页
  2.1 化合物Ⅱ的理化性质解析第23页
  2.2 化合物Ⅱ的红外光谱解析第23页
  2.3 化合物Ⅱ的~1H-NMR谱解析第23页
  2.4 化合物Ⅱ的~(13)C-NMR谱解析第23-24页
  2.5 化合物Ⅱ的四乙酰化物的分析鉴定第24页
 3 化合物Ⅲ的结构解析与鉴定第24-27页
  3.1 化合物Ⅲ的理化性质解析第24页
  3.2 化合物Ⅲ的红外光谱解析第24-25页
  3.3 化合物Ⅲ的~1H-NMR谱解析第25页
  3.4 化合物Ⅲ的~(13)C-NMR谱解析第25-26页
  3.5 化合物Ⅲ的快原子轰击质谱的解析第26-27页
 4 化合物Ⅳ的结构解析与鉴定第27-29页
  4.1 化合物Ⅳ的理化性质解析第27页
  4.2 化合物Ⅳ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27页
  4.3 化合物Ⅳ的红外光谱解析第27页
  4.4 化合物Ⅳ的~1H-NMR谱解析第27-28页
  4.5 化合物Ⅳ的~(13)C-NMR谱解析第28-29页
四 讨论第29-30页
五 结论第30-31页
附图第31-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个新的马铃薯二倍体杂种的评价及其在内4X-2X育种中的应用
下一篇:肾移植术后内皮素在血、尿及移植肾内免疫组化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