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页 |
§1 苗木施肥的理论基础 | 第7-11页 |
§1.1 苗木所需营养的概述 | 第7-8页 |
§1.2 植物矿质营养的认识、发展 | 第8-9页 |
§1.3 氮、磷、钾元素的作用 | 第9-10页 |
§1.4 氮、磷、钾三要素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10-11页 |
§1.5 氮、磷、钾不同比例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11页 |
§1.6 不同肥料形态与苗木生长 | 第11页 |
§2 苗木施肥的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2.1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2页 |
§2.2 施肥对苗木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 第12-15页 |
§2.3 苗木施肥量的研究 | 第15页 |
§2.4 苗木施肥时期的研究 | 第15-16页 |
§2.5 苗木施肥型态 | 第16-17页 |
§3 营养诊断 | 第17-22页 |
§3.1 营养诊断的概念 | 第17页 |
§3.2 营养诊断研究的发展 | 第17-18页 |
§3.3 营养诊断的途径及应用范围 | 第18-22页 |
§4 配方施肥 | 第22-23页 |
§4.1 配方施肥的含义 | 第22-23页 |
§4.2 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 | 第23页 |
§4.3 配方施肥的方法 | 第23页 |
§5 油松、侧柏、樟子松三树种苗木施肥的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1 试验内容 | 第24页 |
§1.1 油松、侧柏、樟子松三树种容器苗合适施肥配比的研究 | 第24页 |
§1.2 油松、侧柏、樟子松三树种容器苗合适施肥量的研究 | 第24页 |
§1.3 油松、樟子松、侧柏三树种容器苗营养诊断的研究 | 第2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2.1 配方施肥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2 施肥量的确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 营养诊断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试验地概况、供试材料、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田间操作和管理 | 第27-29页 |
§1 试验地概况 | 第27页 |
§2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2.1 种子来源 | 第27页 |
§2.2 化学肥料及药品 | 第27页 |
§2.3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 苗高 | 第27页 |
§3.2 地径 | 第27页 |
§3.3 存活率 | 第27页 |
§3.4 生物量 | 第27-28页 |
§3.5 不同处理土样的氮、磷、钾全量及有效含量 | 第28页 |
§3.6 不同处理苗木的氮、磷、钾全量及苗木叶子有效含量 | 第28页 |
§4 田间操作与管理 | 第28-29页 |
§4.1 育苗基质 | 第28页 |
§4.2 容器 | 第28页 |
§4.3 田间管理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46页 |
§1 配方施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1.1 完全试验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1.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2 养分平衡法计量施肥的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2.1 油松的结果计算与分析 | 第38-39页 |
§2.2 侧柏的结果计算与分析 | 第39-40页 |
§2.3 樟子松的结果计算与分析 | 第40-41页 |
§3 肥料效应函数法确定合适的施肥量 | 第41页 |
§3.1 肥料效应函数法确定油松的合适施肥量 | 第41页 |
§3.2 肥料效应函数法确定侧柏的合适施肥量 | 第41页 |
§3.3 肥料效应函数法确定樟子松的合适施肥量 | 第41页 |
§4 营养诊断的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4.1 本试验所确定的三树种养分浓度的最适值 | 第41-42页 |
§4.2 土壤诊断所确定的三树种营养土养分浓度的最适值 | 第42页 |
§4.3 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的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建议、讨论及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附表 | 第56-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