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部分: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理论基础 | 第8-24页 |
一、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含义及其历史沿革 | 第8-13页 |
(一) 不动产的界定 | 第8-10页 |
(二)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含义 | 第10-12页 |
(三)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历史沿革 | 第12-13页 |
二、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理论基础 | 第13-24页 |
(一) 不动产物权的特征使登记成为必要 | 第13-16页 |
(二)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使登记成为可能 | 第16-20页 |
1、 登记与一物一权原则 | 第16-17页 |
2、 登记与物权法定原则 | 第17-20页 |
(三) 物权变动公示公信原则是不动产登记的直接依据 | 第20-24页 |
第二部分: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关系 | 第24-29页 |
一、 请求协助登记法律关系 | 第25-28页 |
(一) 建立请求协助登记法律关系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二) 登记请求权发生的根据及性质 | 第26-28页 |
二、 登记申请法律关系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机关及其程序 | 第29-35页 |
一、 不动产物权登记机关 | 第30-32页 |
(一) 主要国家不动产登记机关 | 第30-32页 |
(二) 登记机关司法化的理由 | 第32页 |
二、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程序 | 第32-35页 |
(一) 登记申请 | 第32-34页 |
(二) 登记之受理和审查 | 第34-35页 |
(三) 作出登记记录 | 第35页 |
第四部分: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效力 | 第35-48页 |
一、 终局登记的效力 | 第36-43页 |
(一) 登记在物权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效力 | 第36-37页 |
(二) 登记对第三人的效力 | 第37-41页 |
(三) 实质登记主义和形式登记主义的效力优劣比较 | 第41-43页 |
二、 预备登记有保全力与警示力 | 第43-47页 |
(一) 预备登记制度的基础及其性质 | 第43-45页 |
(二) 预备登记的效力 | 第45-47页 |
三、 对基于非法律行为之法律事实取得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 | 第47-48页 |
第五部分: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现况及其完善 | 第48-59页 |
一、 我国现行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2页 |
二、 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建议 | 第52-59页 |
(一) 各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简要比较 | 第52-55页 |
(二) 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建议 | 第55-59页 |
参考书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