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基于SPAD值的水稻变量施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9-19页
    1.1 水稻施肥模型第10-12页
        1.1.1 施肥模型概述第10页
        1.1.2 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第10-11页
        1.1.3 目标产量模型第11页
        1.1.4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第11-12页
        1.1.5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第12页
    1.2 叶绿素计(SPAD-502)第12-14页
        1.2.1 叶绿素计工作原理第12-13页
        1.2.2 叶绿素计SPAD的应用功能第13页
        1.2.3 叶绿素计SPAD在多种作物上的应用第13-14页
    1.3 叶绿素计SPAD在水稻上的应用状况第14-18页
        1.3.1 基于SPAD值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第14-17页
            1.3.1.1 诊断优点第14页
            1.3.1.2 影响因素第14-15页
            1.3.1.3 测定方法第15-16页
            1.3.1.4 处理方法第16-17页
        1.3.2 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管理第17-18页
            1.3.2.1 阈值模型第17页
            1.3.2.2 数学模型第17-18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4.1 研究目的第18页
        1.4.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3页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第19页
    2.2 试验设计第19-21页
        2.2.1 SPAD值次级指标的确定第19-20页
        2.2.2 不同地力条件施氮量、产量、SPAD值次级指标的关系第20页
        2.2.3 三种施肥方式氮素利用率的比较第20-21页
        2.2.4 基于SPAD值的水稻变量施氮应用第21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1-22页
        2.3.1 SPAD值的测定第21-22页
        2.3.2 产量及产量构成测定第22页
        2.3.3 田块表观供氮量第22页
        2.3.4 表观总吸氮量第22页
        2.3.5 SPAD值次级指标第22页
        2.3.6 氮素利用率第22页
    2.4 数据分析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41页
    3.1 SPAD值次级指标的确定第23-32页
        3.1.1 产量及产量构成第23-24页
        3.1.2 SPAD值动态变化第24-25页
        3.1.3 水稻生长期SPAD值与施氮量的关系第25-26页
        3.1.4 重要生育时期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的特征第26-30页
        3.1.5 追肥时期SPAD值次级指标与施氮量的关系第30-32页
    3.2 不同地力条件施氮量、产量、SPAD值次级指标的关系第32-34页
        3.2.1 不同地力施氮水平间的产量情况第32页
        3.2.2 产量与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的关系第32-33页
        3.2.3 SPAD值次级指标与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的关系第33-34页
    3.3 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模型构建第34-36页
        3.3.1 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模型构建算法第34页
        3.3.2 叶值模型的一般数学表达式第34-35页
        3.3.3 叶值模型的应用流程第35-36页
    3.4 三种施肥方式氮素利用率的比较第36-38页
        3.4.1 产量及产量构成第36-37页
        3.4.2 三种施肥方式的氮素利用第37-38页
    3.5 水稻叶值模型变量施氮应用第38-39页
        3.5.1 变量区与对照区的产量情况第38页
        3.5.2 变量区与对照区的氮素利用率第38-39页
        3.5.3 不同SAPD值次级指标叶值模型推荐施氮的情况第39页
    3.6 叶值模型的另一种构建算法第39-41页
4 讨论第41-49页
    4.1 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第41页
    4.2 不同施氮量下水稻叶片SPAD值的分布特征第41-42页
        4.2.1 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的动态变化第41-42页
        4.2.2 水稻顶部4片叶片的SPAD值分布特征及其与施氮量的关系第42页
    4.3 施氮量与SPAD值次级指标的拟合关系第42-43页
    4.4 叶值模型中的参数第43-45页
        4.4.1 表观总吸氮量第43页
        4.4.2 SPAD值次级指标第43-44页
        4.4.3 b值的意义第44-45页
        4.4.4 SPAD值次级指标的值域第45页
    4.5 叶值模型的应用效果第45-46页
        4.5.1 三种施氮方式的比较第45-46页
        4.5.2 变量施氮的应用效果第46页
    4.6 叶值模型的特点第46-47页
        4.6.1 叶值模型的简便性第46-47页
        4.6.2 叶值模型的实时性第47页
    4.7 两种模型构建算法的异同第47-49页
5 结论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致谢第56-57页
附录第57-58页
图版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行业务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辽宁联通综合报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