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科技发展规划概念 | 第10页 |
·科技发展规划模式 | 第10页 |
·科技素养内涵 | 第10-11页 |
·干部科技素养内涵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科技素养与科技发展规划关系探析 | 第13-19页 |
·科技素养 | 第13页 |
·干部科技素养 | 第13-16页 |
·科技发展规划 | 第16-17页 |
·干部科技素养对科技发展规划影响 | 第17-19页 |
第3章 计划经济时期辽宁省干部科技素养与科技发展规划制定 | 第19-22页 |
·计划经济时期干部科技素养 | 第19页 |
·科技与经济相互独立的规划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封闭式的科技规划组织形式 | 第20页 |
·同经济与社会无关联的子课题设置 | 第20-21页 |
·缺乏调整的规划实施过程 | 第21-22页 |
第4章 “八五”一“十五”时期辽宁省干部科技素养与科技发展规划确立 | 第22-32页 |
·"八五"—"十五"时期干部科技素养 | 第22-23页 |
·科学技术观 | 第22页 |
·对科技与经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 第22页 |
·产业科技观 | 第22-23页 |
·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规划指导思想 | 第23-25页 |
·逐步的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率中的比率 | 第24页 |
·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 | 第24-25页 |
·多种形式的规划组织形式 | 第25-27页 |
·对科技总体规划的组织形式 | 第25-26页 |
·对科技具体规划的组织形式 | 第26页 |
·对产业规划的组织形式 | 第26-27页 |
·科技课题和经济课题结合的规划子课题设置 | 第27-30页 |
·农业发展规划 | 第27-28页 |
·石油化工工业 | 第28页 |
·冶金工业 | 第28-29页 |
·机械工业 | 第29-30页 |
·电子信息工业 | 第30页 |
·缺乏反馈的规划实施过程 | 第30-32页 |
第5章 "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干部科技素养与科技发展规划的确立 | 第32-40页 |
·"十一五"时期干部科技素养体现 | 第32-33页 |
·科学技术观 | 第32页 |
·产业科技观 | 第32-33页 |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 第33页 |
·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 | 第33-34页 |
·充分发挥企业作用的多部门协作规划组织形式 | 第34-35页 |
·多部门协作的含义 | 第34页 |
·多部门协作的具体实施方式 | 第34-35页 |
·组织形式在主要任务中的表现 | 第35页 |
·科技课题引领经济的子课题设置 | 第35-38页 |
·农业规划 | 第36页 |
·机械工业 | 第36-37页 |
·原材料工业 | 第37-38页 |
·重视反馈的规划子课程实施 | 第38-40页 |
第6章 提高干部科技素养进一步做好科技发展规划的对策分析 | 第40-46页 |
·加强科技观教育,改进规划指导思想 | 第40-41页 |
·完善产业技术观,改善规划的组织形式及子课题设置 | 第41-43页 |
·树立STS观念,完善科技规划子课题 | 第43-44页 |
·树立现代科技方法意识,加强科技规划的实施和反馈 | 第44-4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