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型犯罪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8页 |
| 第2章 运输型犯罪概述 | 第8-14页 |
| ·运输型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 第8-11页 |
| ·运输型犯罪的概念 | 第8-10页 |
| ·运输型犯罪的特征 | 第10-11页 |
| ·运输型犯罪的分类及意义 | 第11-14页 |
| ·运输型犯罪的分类 | 第11-12页 |
| ·运输型犯罪分类的意义 | 第12-14页 |
| 第3章 运输型犯罪的犯罪构成 | 第14-36页 |
| ·运输型犯罪的客体 | 第14-16页 |
| ·运输型的犯罪客体 | 第14页 |
| ·运输型犯罪的对象 | 第14-16页 |
| ·运输型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16-27页 |
| ·运输行为 | 第16-26页 |
| ·危害结果 | 第26-27页 |
| ·运输型犯罪的主体 | 第27页 |
| ·运输型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27-36页 |
| ·运输型犯罪的主观构成 | 第27-33页 |
| ·运输型犯罪的主观目的 | 第33-36页 |
| 第4章 运输型犯罪的特殊形态 | 第36-45页 |
| ·运输型犯罪的罪数形态 | 第36-37页 |
| ·运输型犯罪的停止形态 | 第37-43页 |
| ·运输型犯罪既未遂的区分标准 | 第37-40页 |
| ·运输型犯罪具体形态的认定 | 第40-41页 |
| ·运输型犯罪对象认识错误下的定罪 | 第41-43页 |
| ·运输型犯罪的共犯形态 | 第43-45页 |
| 第5章 我国运输型犯罪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 第45-49页 |
| ·运输型犯罪的立法与司法现状 | 第45-46页 |
| ·运输型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46-49页 |
| ·补充完善运输对象,增设新的运输犯罪 | 第46-47页 |
| ·消除属种概念共用的现象 | 第47-48页 |
| ·减轻运输犯罪的法定刑 | 第48-4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