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供氮特征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43页
 第一节 保护地土壤氮素的研究及灌溉方法的特点第18-25页
  一、我国蔬菜保护地发展状况第18页
  二、保护地土壤氮素的现状第18-20页
  三、保护地不同灌溉方法的研究第20-25页
 第二节 关于旱田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第25-41页
  一、土壤供氮能力指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第25-29页
  二、旱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矿化的研究第29-41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第41-43页
  一、研究内容第41页
  二、研究目的、意义第41-43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第43-50页
 第一节 供试土壤的基本概况第43-45页
  一、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第43页
  二、供试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第43-45页
 第二节 试验方案及土壤样品的采集第45-47页
  一、试验方案第45-46页
  二、土壤样品的采集第46-47页
 第三节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7-50页
  一、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第47-48页
  二、土壤有机氮组分第48页
  三、土壤有机氮矿化第48-50页
第三章 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及各形态氮的影响第50-72页
 第一节 不同灌溉方法对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的影响第50-61页
  一、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第50-51页
  二、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第51-56页
  三、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四、讨论第57-59页
  五、小结第59-61页
 第二节 不同灌溉方法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第61-72页
  一、不同灌溉方法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及剖面分布的影响第61-64页
  二、不同灌溉方法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分配比例的影响第64-67页
  三、讨论第67-70页
  四、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不同灌溉方法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的矿化特征第72-96页
 第一节 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测定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第72-79页
  一、不同灌溉方法土壤累积矿化氮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第72-74页
  二、不同灌溉方法土壤氮素累积矿化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第74-76页
  三、不同灌溉方法土壤有机氮矿化的数学模型拟合第76-78页
  四、小结第78-79页
 第二节 两阶段一级动力学模型的矿化参数第79-86页
  一、土壤氮矿化势(N_1+N_2)第79-81页
  二、土壤氮矿化速率常数(k)第81页
  三、土壤可矿化有机氮的半衰期(t_(1/2))第81-83页
  四、讨论第83-84页
  五、小结第84-86页
 第三节 温度及湿度对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第86-96页
  一、不同灌溉方法土壤累积矿化氮量随时间变化第86-89页
  二、不同灌溉方法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第89-92页
  三、不同灌溉方法土壤氮矿化的温度、水分的交互作用第92-94页
  四、讨论第94-95页
  五、小结第95-96页
第五章 有机质(氮)的数量及品质与氮矿化势之间的关系第96-106页
 第一节 有机质(氮)的数量与氮矿化势之间的关系第96-98页
  一、土壤有机质及各形态氮与氮矿化势的关系第96页
  二、氮矿化势占有机质、全氮比率与氮矿化势的关系第96-98页
 第二节 有机质(氮)的品质与氮矿化势之间的关系第98-102页
  一、氮矿化势与土壤有机氮之间的相关关系第98-99页
  二、氮矿化势与有机氮各组分关系的通径分析第99-100页
  三、讨论第100-102页
 第三节 不同灌溉方法对氮矿化势有贡献的有机氮组分第102-106页
  一、有机氮各组分与氮矿化势之间的关系第102-103页
  二、土壤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对氮矿化势的贡献第103页
  三、讨论第103-104页
  四、小结第104-106页
第六章 不同灌溉方法保护地土壤的供氮能力第106-116页
 第一节 不同灌溉方法保护地土壤的供氮能力第106-110页
  一、不同灌溉处理土壤供氮能力的差异第106-107页
  二、讨论第107-110页
 第二节 不同灌溉方法番茄产量、生物产量及植株吸氮量第110-116页
  一、不同灌溉方法对番茄产量及生物产量的影响第110-112页
  二、不同灌溉方法对番茄植株吸氮量的影响第112-113页
  三、讨论第113-114页
  四、小结第114-116页
第七章 结论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利用方式对棕壤及其微团聚体中有机碳、氮、磷库的影响
下一篇:牛磺酸对大鼠高血压预防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