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六边形面阵自适应波束形成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技术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页 |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天线和相控阵数字波束形成理论 | 第16-32页 |
·天线理论 | 第16-22页 |
·场区划分 | 第16-17页 |
·麦克斯韦方程 | 第17-18页 |
·电流元的辐射 | 第18-19页 |
·天线阵的方向图 | 第19-21页 |
·天线增益 | 第21-22页 |
·天线自由度 | 第22页 |
·相控阵数字波束形成理论 | 第22-32页 |
·相控阵天线原理 | 第23-28页 |
·数字波束形成的原理 | 第28-30页 |
·接收信号模型 | 第30-32页 |
第3章 等六边形面阵模型及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32-61页 |
·均匀线阵和圆阵模型及方向图函数 | 第33-34页 |
·矩形面阵模型及方向图函数 | 第34-36页 |
·等六边形面阵模型及方向图函数 | 第36-41页 |
·自适应波束形成结构 | 第41-43页 |
·最佳权向量 | 第43-45页 |
·自适应算法准则 | 第45-50页 |
·基于参考信号波束形成算法和仿真 | 第50-59页 |
·LMS 算法及仿真 | 第51-54页 |
·RLS 算法及仿真 | 第54-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超低副瓣波束形成和多波束 | 第61-76页 |
·超低副瓣波束形成和仿真 | 第61-68页 |
·多波束方案设计 | 第68-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详细摘要 | 第83-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