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及背景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人性化设计的历史背景 | 第9-10页 |
·人性化设计的现实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载体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初步探讨人及与人相关的概念问题 | 第12-16页 |
·研究人的哲学 | 第12-13页 |
·人的需要问题 | 第13页 |
·人的价值问题 | 第13页 |
·人性的概念 | 第13-15页 |
·人性化设计的概念 | 第15页 |
·非物质社会中人性化设计的发展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人性化界面设计相关的概念 | 第17-29页 |
·界面的概念 | 第17-19页 |
·广义层面上的人机界面 | 第17-18页 |
·狭义层面上的人机界面 | 第18-19页 |
·交互设计 | 第19-21页 |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第21-23页 |
·界面的易用性设计 | 第23页 |
·与界面人性化设计相关的学科 | 第23-28页 |
·人机工程学 | 第23-26页 |
·认知心理学 | 第26-27页 |
·产品语义学 | 第27-28页 |
·群体文化学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人性化设计内涵 | 第29-42页 |
·物理层次的关怀 | 第29-33页 |
·人机工程学因素 | 第29-31页 |
·功能因素 | 第31-32页 |
·环境因素 | 第32-33页 |
·心理层次的关怀 | 第33-38页 |
·情感内容 | 第33-34页 |
·以智能手机界面为载体阐释情感 | 第34-35页 |
·个性化设计 | 第35-38页 |
·社会层次的关怀 | 第38-40页 |
·环境因素 | 第38页 |
·绿色设计 | 第38-40页 |
·人群细分的关怀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智能手机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相互影响 | 第42-51页 |
·智能手机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 | 第42-45页 |
·设计文化与社会、文化 | 第42页 |
·智能手机文化与意义 | 第42-44页 |
·流行文化 | 第44-45页 |
·智能手机与社会、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 | 第45页 |
·娱乐文化 | 第45-47页 |
·影音影像娱乐文化 | 第45-46页 |
·游戏娱乐文化 | 第46-47页 |
·短信文化 | 第47-49页 |
·短信的技术发展历程 | 第47-48页 |
·手机短信是一种人际传播的现代传媒方式 | 第48-49页 |
·短信文化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智能手机界面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 第51-74页 |
·智能手机的概念 | 第51-53页 |
·智能手机的概念及其与传统手机的区别 | 第51-52页 |
·智能手机的功能特征 | 第52页 |
·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关系 | 第52-53页 |
·智能手机的界面介绍 | 第53-54页 |
·智能手机界面的人性化设计分析 | 第54-60页 |
·输入输出方式的人性化设计 | 第54-55页 |
·界面视觉的人性化设计 | 第55-58页 |
·界面结构的人性化设计 | 第58-59页 |
·软硬界面结合的人性化设计 | 第59-60页 |
·智能手机界面的人性化设计方法 | 第60-73页 |
·使用环境的分析 | 第60-61页 |
·用户分析 | 第61-63页 |
·设计方案的形成 | 第63-68页 |
·设计方案的评估测试 | 第68-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智能手机界面设计实践 | 第74-89页 |
·用户的人性化定位(以男士作为用户群体进行分析) | 第74-76页 |
·初步原型构建 | 第76-80页 |
·方案的评估测试 | 第80-85页 |
·测试描述 | 第81-83页 |
·测试结果报告 | 第83-84页 |
·评估与改进意见 | 第84-85页 |
·智能手机的最终方案 | 第85-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结语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 1 27-35 岁白领男士智能手机情况调查卷 | 第93-95页 |
附录 2 27-35 岁白领男士智能手机能性需求调查表 | 第95-97页 |
详细摘要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