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课题研究概论 | 第9-15页 |
·课题研究范围 | 第9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页 |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国内外城市旧公园改造历程 | 第15-16页 |
·国外城市旧公园改造历程 | 第15-16页 |
·国内城市旧公园改造历程 | 第16页 |
·城市旧公园改造的时代背景 | 第16-18页 |
·改造的必要性 | 第17页 |
·改造的紧迫性 | 第17页 |
·改造的挑战性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现阶段中国城市公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第19-30页 |
·旧公园改造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 | 第19页 |
·旧公园自身存在限制性 | 第19页 |
·公园使用者与公园改造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19-20页 |
·公园改造前后可比较性 | 第20页 |
·现阶段我国旧公园存在的问题 | 第20-29页 |
·公园封闭带来的问题 | 第21-22页 |
·公园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 第22-23页 |
·公园个性缺失 | 第23-24页 |
·公园景观空间利用率低 | 第24-25页 |
·公园原有要素分析 | 第25-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城市旧公园改造设计策略探讨 | 第30-56页 |
·旧公园改造总体思路 | 第30-31页 |
·旧公园改造定性 | 第30页 |
·旧公园改造定位 | 第30页 |
·旧公园改造定量 | 第30-31页 |
·旧公园改造的敞开性设计 | 第31-33页 |
·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31-32页 |
·敞开性设计成为城市公园改造发展方向 | 第32-33页 |
·公园新旧规划体系的有机融合 | 第33-34页 |
·“广场+公园”模式的运用 | 第33页 |
·尊重习惯功能分区 | 第33-34页 |
·优化交通体系 | 第34页 |
·旧公园改造的个性表达 | 第34-38页 |
·改造体现地域特色 | 第35-36页 |
·景点文化内涵的表达 | 第36-37页 |
·公园主题的明确性 | 第37页 |
·多样化的活动领域 | 第37-38页 |
·旧公园景观空间的改造与重构 | 第38-48页 |
·景观空间的含义 | 第38页 |
·景观空间改造目的 | 第38-39页 |
·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39页 |
·景观空间改造原则 | 第39页 |
·景观空间改造策略 | 第39-47页 |
·案例分析 | 第47-48页 |
·公园原有景观有机更新 | 第48-55页 |
·水体景观保护与改造 | 第49-50页 |
·植物景观保护与改造 | 第50-51页 |
·公园地形保护与改造 | 第51-52页 |
·建筑景观保护与改造 | 第52-53页 |
·园路景观的保护与改造 | 第53-54页 |
·基础设施保护与改造 | 第54-55页 |
·特色景点保护与改造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城市旧公园改造设计实例分析──以常州红梅公园改造设计为例 | 第56-70页 |
·公园概况 | 第56-57页 |
·公园改造范围 | 第56页 |
·公园历史沿革 | 第56-57页 |
·改造前期调查分析 | 第57-60页 |
·现状分析 | 第57-59页 |
·公园改造难点 | 第59-60页 |
·公园改造原则 | 第60页 |
·改造思路及方法 | 第60-68页 |
·公园改造定位 | 第60-61页 |
·公园改造设计思路 | 第61页 |
·改善公园规划体系 | 第61-63页 |
·公园改造体现个性特征 | 第63-67页 |
·景观空间改造与重构 | 第67-68页 |
·公园改造总结 | 第68-69页 |
·公园改造后状况 | 第68-69页 |
·公园游人使用情况 | 第69页 |
·公园管理情况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详细摘要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