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地缘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 第9-12页 |
(一) 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9页 |
(二) 边境贸易地理理论 | 第9-10页 |
(三)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 第10页 |
(四) 地缘经济学理论 | 第10-12页 |
二、延边州与俄朝地缘经济合作的区位条件与因素分析 | 第12-19页 |
(一) 延边州区位条件分析 | 第12-13页 |
(二) 俄罗斯滨海边区及其哈桑区的区位分析 | 第13-15页 |
1. 俄罗斯滨海边区区位分析 | 第13-15页 |
2. 哈桑区区位分析 | 第15页 |
(三) 朝鲜罗津先锋地区的区位分析 | 第15-16页 |
(四) 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1. 经济全球化与地缘经济一体化对本地区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 | 第17-19页 |
三、延边州与俄朝地缘经济合作的现状特征和现存问题 | 第19-23页 |
(一) 现状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1. 延边州与俄朝地缘经济合作的现状 | 第19-20页 |
2. 朝方在本地区经济合作中的现状 | 第20页 |
3. 俄方在本地区经济合作中的现状 | 第20-21页 |
(二)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1. 单边因素 | 第21页 |
2. 双边与多边因素 | 第21-23页 |
四、延边州与俄朝地缘经济合作的基本模式 | 第23-40页 |
(一) 构建对俄朝地缘经济合作的边境口岸体系 | 第23-27页 |
1. 对俄口岸 | 第23-24页 |
2. 对朝口岸 | 第24-27页 |
(二) 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 | 第27-32页 |
1. 组建中俄珲春-哈桑边境(跨国)经济合作区 | 第27-30页 |
2. 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跨国)经济合作区 | 第30-32页 |
(三) 互市贸易区建设 | 第32-34页 |
1. 中俄珲春互市贸易区 | 第32-34页 |
2. 即将建设的中朝互市贸易区 | 第34页 |
(四) 对俄朝地缘通道建设与跨境运输合作 | 第34-37页 |
1、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通道现状 | 第34-35页 |
2. 图们江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 第35-37页 |
(五) 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 第37-39页 |
(六) 跨境旅游合作 | 第39-40页 |
五、发展对俄朝经济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 第40-42页 |
(一) 充分发挥三国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 | 第40页 |
(二) 积极推进中俄朝地缘经济合作,加快实施合作项目 | 第40页 |
(三) 建议成立三国之间的定期会议机制 | 第40-41页 |
(四) 将中俄朝三国地缘经济合作融入到大图们江开发的框架之中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一) 基本结论 | 第42页 |
(二) 论文的贡献 | 第42-43页 |
(三) 论文的不足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