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中国电影离合型叙事结构的提出 | 第10-1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第一章 对百年中国电影离合型叙事结构的梳理 | 第21-48页 |
第一节 中国大陆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 | 第22-37页 |
一、新中国之前:逐渐成熟 | 第22-29页 |
二、十七年时期:渐趋丰富 | 第29-31页 |
三、新时期以来:深入发展 | 第31-37页 |
第二节 港澳台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 | 第37-48页 |
一、香港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 | 第38-42页 |
二、台湾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 | 第42-44页 |
三、澳门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 | 第44-48页 |
第二章 中国电影离合型叙事结构的艺术形式 | 第48-86页 |
第一节 叙事时间的整体性 | 第48-59页 |
一、故事持续时间远远大于银幕持续时间 | 第49-52页 |
二、整体性叙事时间导致独特的视听呈现 | 第52-55页 |
三、影片叙事的动力 | 第55-59页 |
第二节 叙事空间的稳固性 | 第59-66页 |
一、故事空间的稳固性 | 第59-63页 |
二、镜头空间的非“缝合” | 第63-65页 |
三、叙事空间的象征色彩 | 第65-66页 |
第三节 时空结构的流动回环 | 第66-71页 |
一、点与点连缀的流动 | 第67-68页 |
二、首与尾街接的回环 | 第68-71页 |
第四节 对比性情节、角色设置与贯穿始终的意象 | 第71-77页 |
一、正反对比或奇正相生 | 第71-74页 |
二、贯穿影片始终的意象 | 第74-77页 |
第五节 全知叙事和叙述者的在场 | 第77-86页 |
第三章 中国电影离合型叙事结构的艺术魅力 | 第86-106页 |
第一节 曲折掩映的叙事构思 | 第86-89页 |
第二节 委婉动人的情感抒发 | 第89-96页 |
一、对抒情性的追求 | 第89-91页 |
二、运用的抒情手段 | 第91-96页 |
第三节 悲喜交融的审美境界 | 第96-106页 |
一、对纯正的悲剧和喜剧的背离 | 第96-98页 |
二、对悲喜交融审美境界的追求 | 第98-100页 |
三、对人生命运的超越性叩问 | 第100-106页 |
第四章 中国电影离合型叙事结构的形态演变 | 第106-124页 |
第一节 始离终合的情节剧样式 | 第107-112页 |
一、顺时序展开叙事 | 第108-109页 |
二、善恶分明的角色 | 第109-110页 |
三、故事世界的封闭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情节剧与历史剧的融合 | 第112-116页 |
一、历史对情节剧的渗透 | 第113-114页 |
二、以回忆形式表现离别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淡化离合的散文剧样式 | 第116-124页 |
一、散点透视 | 第117-120页 |
二、打破封闭 | 第120-124页 |
第五章 中国电影离合型叙事结构的存在原因 | 第124-148页 |
第一节 百年中国离乱现实的影像呈现 | 第124-132页 |
第二节 中国文化传统对电影叙事的影响 | 第132-138页 |
一、中国传统的时空意识 | 第132-135页 |
二、整体性把握的思维方式 | 第135-136页 |
三、中国的家族主义传统 | 第136-138页 |
第三节 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 第138-148页 |
一、电影观众的文化属性 | 第138-139页 |
二、中国观众的接受视野 | 第139-148页 |
结语 | 第148-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3页 |
后记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