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GIS技术的榆靖高速公路沿线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RS/GIS 技术在水土流失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 ·RS/GIS 技术组成 | 第13-14页 |
| ·RS/GIS 技术在水土流失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主要创新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特点 | 第17-23页 |
| ·水土流失概述 | 第17-19页 |
| ·水土流失概念 | 第17页 |
| ·水土流失分类 | 第17-18页 |
| ·水土流失成因 | 第18-19页 |
| ·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特点 | 第19-20页 |
| ·高速公路水土流失产生部位 | 第20-21页 |
| ·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典型工程选取 | 第23-32页 |
| ·研究工程选取 | 第23页 |
| ·工程简介 | 第23页 |
| ·项目地理位置 | 第23页 |
| ·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指标 | 第23页 |
| ·项目沿线环境概况 | 第23-29页 |
| ·自然环境 | 第23-26页 |
| ·生态环境 | 第26-28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29页 |
| ·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原生地表的扰动 | 第29页 |
| ·项目建设采取的环保措施 | 第29-32页 |
| ·绿化措施 | 第29-30页 |
| ·防沙护路措施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32-37页 |
| ·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硬软件情况 | 第32页 |
| ·RS/GIS 技术获取水土流失因子的工作流程 | 第32-33页 |
| ·研究体系及分析方法 | 第33-37页 |
| ·水土流失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 第33-34页 |
| ·水土流失评价因子的选取及涵义 | 第34-35页 |
| ·水土流失强度评价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 | 第37-45页 |
| ·遥感数据源选取 | 第37页 |
| ·遥感图像波段优选 | 第37-38页 |
| ·遥感影像处理 | 第38-45页 |
| ·几何校正 | 第38-41页 |
| ·图像增强处理 | 第41-42页 |
| ·图像裁剪 | 第42页 |
| ·图像分类 | 第42-44页 |
| ·图像判读 | 第44-45页 |
| 第六章 水土流失因子的提取与分级定标 | 第45-58页 |
| ·水土流失分类原则 | 第45页 |
| ·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 | 第45-46页 |
| ·水土流失强度的分级定标 | 第46-47页 |
| ·水土流失强度的分类系统 | 第46页 |
| ·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 | 第46-47页 |
| ·水土流失评价因子的提取及其分级 | 第47-55页 |
| ·植被覆盖度的提取与分级定标 | 第47-50页 |
| ·地形坡度提取与分级定标 | 第50-52页 |
| ·沟谷密度提取与分级定标 | 第52-53页 |
| ·土地利用类型提取与分级定标 | 第53-55页 |
| ·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结果的输出 | 第55-58页 |
| 第七章 榆靖高速公路沿线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 | 第58-64页 |
| ·研究区水土流失总量变化 | 第58-59页 |
| ·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变化 | 第59-60页 |
| ·各强度等级水土流失区面积变化 | 第59页 |
| ·不同强度等级间水土流失区面积变化 | 第59-60页 |
| ·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动态变化分析 | 第60-62页 |
| ·研究区水土流失特点 | 第60页 |
| ·榆靖高速公路路域水土流失减弱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64-67页 |
| ·论文成果及结论 | 第64-65页 |
| ·问题及建议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图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