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8-59页 |
一、布伯关系思想的缘起 | 第21-43页 |
(一)生活经历 | 第22-27页 |
(二)宗教文化 | 第27-30页 |
(三)学术沉积 | 第30-4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43-5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43-46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 第46-51页 |
三、本论文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 第51-59页 |
(一)本论文的基本观点 | 第51-52页 |
(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三)本论文的写作框架 | 第53-59页 |
第一章 审美途径:实现世俗世界中关系的神圣超越 | 第59-110页 |
第一节“我-它”关系世界:缺乏爱与责任的沉沦世界 | 第61-71页 |
一、“我”之自我的扩张 | 第62-66页 |
二、“它”之他性的消解 | 第66-68页 |
三、“我”与“它”的对立 | 第68-71页 |
第二节“我-你”关系世界:充满爱与责任的神圣世界 | 第71-85页 |
一、“我”之真我实在 | 第72-76页 |
二、“你”之本真自由 | 第76-80页 |
三、“我”与“你”的统一 | 第80-85页 |
第三节 审美途径:“我-你”关系世界对“我-它”关系世界的超越 | 第85-108页 |
一、关系超越的途径:信仰 挚爱责任 | 第87-98页 |
二、关系实现的方式:宗教 伦理审美 | 第98-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二章 审美活动:体现世俗世界中关系的本真存在 | 第110-154页 |
第一节 关系中审美活动的特征 | 第111-122页 |
一、“我”与“你”之间的无功利性(Non-Utility) | 第111-114页 |
二、“我”与“你”之间的瞬时性(Instantaneity) | 第114-116页 |
三、“我”与“你”之间的整体性(Integrality) | 第116-118页 |
四、“我”与“你”之间的直观性(Intuition) | 第118-120页 |
五、“我”与“你”之间的相互性(Mutuality) | 第120-122页 |
第二节 关系中的审美活动的过程 | 第122-138页 |
一、作为审美活动初始的相遇(Encounter) | 第123-126页 |
二、作为审美活动深入的共在(Co-Existing) | 第126-131页 |
三、作为审美活动高潮的狂喜(Ecstasy) | 第131-135页 |
四、作为审美活动的完结的形象(Image)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关系中体现的审美活动的呈现 | 第138-152页 |
一、艺术的生成:关涉真性与爱 | 第138-142页 |
二、艺术的价值:彰显本真存在 | 第142-145页 |
三、艺术的创作:更倾向于呈现 | 第145-149页 |
四、艺术的自由:直指无限宇宙 | 第149-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三章 审美心理:实现世俗世界中关系的内在结联 | 第154-199页 |
第一节 直观相遇的审美感知 | 第155-169页 |
一、审美注意与审美态度 | 第156-164页 |
二、审美感觉与审美知觉 | 第164-169页 |
第二节 基于信仰的审美情感 | 第169-185页 |
一、审美理解 | 第172-178页 |
二、审美同情 | 第178-185页 |
第三节 源于回忆的审美评价 | 第185-196页 |
一、体现精神类比的审美快乐 | 第186-189页 |
二、预指生命火种的审美趣味 | 第189-193页 |
三、追求皈依上帝的审美理想 | 第193-196页 |
本章小结 | 第196-199页 |
第四章 审美对话:体现世俗世界中关系的外在呈现 | 第199-252页 |
第一节“它”之世界中的独白 | 第201-211页 |
一、何谓独白(Monologue) | 第202-203页 |
二、独白中的主体 | 第203-205页 |
三、独白中的殊性(Special) | 第205-207页 |
四、独白中的美学 | 第207-211页 |
第二节“你”之世界中的对话 | 第211-239页 |
一、何谓对话(Dialogue) | 第211-215页 |
二、对话中的主体 | 第215-219页 |
三、对话中的人格(personality) | 第219-222页 |
四、对话中的美学 | 第222-239页 |
第三节 对话对独白的超越 | 第239-249页 |
一、哲学到美学再到伦理学的超越 | 第239-245页 |
二、语言观到语言实践的超越 | 第245-249页 |
本章小结 | 第249-252页 |
第五章 审美力量:对于马丁·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评价 | 第252-289页 |
第一节 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 | 第253-273页 |
一、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学术价值 | 第254-268页 |
二、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学术影响 | 第268-273页 |
第二节 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现实意义 | 第273-279页 |
一、“我-你”双主体审美对于促进交往的进步意义 | 第274-276页 |
二、“大爱光芒”对于挽救现代精神危机的启发意义 | 第276-279页 |
第三节 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局限 | 第279-286页 |
一、灵魂中心主义的局限 | 第280-284页 |
二、历史实践维度的缺乏 | 第284-286页 |
本章小结 | 第286-289页 |
结语 | 第289-297页 |
参考文献 | 第297-312页 |
致谢 | 第312-3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3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