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红河断裂活动性研究
|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目录 | 第14-17页 |
| 引言 | 第17-23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23-51页 |
| ·大地构造特征 | 第23-35页 |
|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23-29页 |
| ·红河断裂附近的中深变质岩带 | 第29-31页 |
| ·红河断裂附近的构造岩浆带 | 第31-32页 |
| ·地壳动力学背景 | 第32-35页 |
| ·新生代地层 | 第35-36页 |
| ·中国红河断裂带主要地层单元 | 第35页 |
| ·越南红河断裂带主要地层单元 | 第35-36页 |
| ·中越红河断裂带新近系地层对比 | 第36页 |
| ·地质构造发育演化 | 第36-41页 |
| ·大地构造演化 | 第36-39页 |
| ·活动断裂格局 | 第39-41页 |
|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41-44页 |
| ·新构造单元划分 | 第41-43页 |
| ·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43-44页 |
| ·深部构造环境 | 第44-49页 |
| ·地壳结构 | 第44-46页 |
| ·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46-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二章 断裂新活动特征 | 第51-79页 |
| ·断裂几何结构特征 | 第52-54页 |
| ·境内部分 | 第52-53页 |
| ·境外部分 | 第53-54页 |
| ·断裂演化与地层发育特征 | 第54-56页 |
| ·前新生代地层与岩浆岩 | 第55页 |
| ·新生代地层与岩浆岩 | 第55-56页 |
| ·断裂地质与地貌特征 | 第56-60页 |
| ·夷平面发育特征 | 第56-57页 |
| ·水系与阶地发育特征 | 第57-59页 |
| ·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 | 第59-60页 |
| ·越南红河断裂活动性定量估计 | 第60-66页 |
| ·剖面分析和年代测定 | 第60-63页 |
| ·累积右旋错动量 | 第63-66页 |
| ·现代形变观测 | 第66-77页 |
| ·越南形变观测 | 第66-71页 |
| ·国内形变观测 | 第71-77页 |
| ·小结 | 第77-79页 |
| 第三章 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79-103页 |
| ·构造应力场与断裂活动性 | 第80页 |
| ·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 第80-95页 |
| ·震源机制解 | 第80-89页 |
| ·结果分析 | 第89-95页 |
| ·构造应力场的地质构造分析 | 第95-102页 |
| ·基本原理及方法 | 第95页 |
| ·断层破碎带分析 | 第95-99页 |
| ·断层旁侧节理分析 | 第99-102页 |
| ·褶皱分析 | 第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四章 震源及地壳介质特性 | 第103-145页 |
| ·仪测地震精确定位 | 第104-112页 |
| ·地震精确定位及发展现状 | 第104页 |
| ·双差定位方法原理 | 第104-105页 |
| ·数据处理 | 第105-108页 |
| ·重定位结果 | 第108-112页 |
| ·震源参数特征 | 第112-121页 |
| ·观测资料 | 第113-114页 |
| ·数据处理 | 第114-115页 |
| ·震源参数与现今应力和运动状态 | 第115-119页 |
| ·震源参数与介质力学性质 | 第119-121页 |
| ·地壳介质泊松比 | 第121-141页 |
| ·台站分布及资料选取 | 第121-123页 |
| ·方法和原理 | 第123-131页 |
| ·研究区台站下方地壳厚度、波速比和泊松比计算 | 第131-132页 |
| ·计算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132-141页 |
| ·小结 | 第141-145页 |
| ·震中双差精确定位 | 第141-142页 |
| ·震源深度双差精确定位 | 第142页 |
| ·震源参数 | 第142-143页 |
| ·地壳介质泊松比 | 第143-145页 |
| 第五章 地震活动 | 第145-165页 |
| ·研究范围与资料选取 | 第145-147页 |
| ·历史地震活动 | 第147-154页 |
| ·北区段 | 第147-151页 |
| ·中区段 | 第151-152页 |
| ·南区段 | 第152-153页 |
| ·各区段对比 | 第153-154页 |
| ·现代地震活动 | 第154-163页 |
| ·北区段 | 第154-157页 |
| ·中区段 | 第157-159页 |
| ·南区段 | 第159-162页 |
| ·各区段对比 | 第162-163页 |
| ·小结 | 第163-165页 |
| 第六章 若干动力学机制问题探讨 | 第165-185页 |
| ·大地构造单元与活动块体 | 第165-168页 |
| ·主动盘与被动盘 | 第168-169页 |
| ·左旋与右旋的转换 | 第169-172页 |
| ·滇西北裂陷伸展作用 | 第172-174页 |
| ·断裂活动性分段的深部含义与段间转换 | 第174-176页 |
| ·红河断裂边界作用的弱化 | 第176-18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85-18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85-186页 |
| ·创新点 | 第186页 |
|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第186-1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9-19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著 | 第195-197页 |
| 附录1 越北及北部湾 M≥2.5级地震目录 | 第197-212页 |
| 附录2 红河断裂带典型照片集 | 第212-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