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信息公开视野下的保守国家秘密法律基础理论问题 | 第16-27页 |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例外事项设立的必要性 | 第16-20页 |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下的两个关系 | 第20-25页 |
第三节 国家秘密在中国的特殊背景 | 第25-27页 |
一、暗箱行政 | 第25-26页 |
二、中国传统保守国家秘密理念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的保守国家秘密制度立法现状 | 第27-36页 |
第一节 直接规范保守国家秘密的重要法律法规 | 第28-31页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 第29-30页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实施办法》 | 第30-31页 |
三、各职能部门规范国家秘密具体范围及密级的规范性文件 | 第31页 |
第二节 其它涉及保守国家秘密的重要法律法规 | 第31-36页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31-32页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32-33页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33-34页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34-35页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相关规定 | 第35页 |
六、其他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现行保守国家秘密制度规范存在的缺陷冲突 | 第36-55页 |
第一节 对保守国家秘密制度规范中国家秘密范围及密级的考察 | 第37-46页 |
一、国家秘密基本范围界定的缺陷和冲突 | 第37-40页 |
二、国家秘密具体范围界定的缺陷和冲突 | 第40-45页 |
三、国家秘密密级界定的缺陷和冲突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对保守国家秘密制度规范中定密主体及其权限的考察 | 第46-50页 |
一、定密主体的分类 | 第46-47页 |
二、初级定密主体及其权限的设置缺陷 | 第47-49页 |
三、高级定密主体及其权限的设置缺陷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对保守国家秘密制度规范中保密程序的考察 | 第50-53页 |
一、定密程序 | 第51-52页 |
二、变更程序和解密程序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对保守国家秘密制度规范中法律救济的考察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我国保守国家秘密制度规范缺陷冲突的危害分析 | 第55-60页 |
第一节 定密裁量权的失控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危害之———公民知情权的沦陷与公众利益的危机 | 第56-59页 |
一、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红头文件”) | 第56-57页 |
二、重大灾情疫情 | 第57-58页 |
三、犯罪调查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危害之二——国家的安全利益受到威胁 | 第59-60页 |
一、涉密文件的泛滥 | 第59页 |
二、保密意识麻痹 | 第59页 |
三、保密管理和人员素质 | 第59-60页 |
四、保守国家秘密法律制度价值的崩溃 | 第60页 |
第五章 改进我国保守国家秘密制度规范的思考 | 第60-76页 |
第一节 全面改进保守国家秘密制度规范的合理性 | 第60-62页 |
一、现有法律体系的结构性陈旧不适于局部改良 | 第60-61页 |
二、明确“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重构原则 | 第61-62页 |
第二节 重新界定国家秘密的基本范围和具体范围 | 第62-68页 |
一、合理划分国家秘密的基本范围 | 第62-64页 |
二、科学调整国家秘密的具体范围及其密级 | 第64-68页 |
第三节 重新界定国家秘密定密主体及其权限 | 第68-70页 |
一、初级定密主体及其权限的改进 | 第68-69页 |
二、高级定密主体及其权限的调整 | 第69-70页 |
第四节 完善保守国家秘密的程序 | 第70-71页 |
一、定密程序的完善 | 第70-71页 |
二、变更、解密程序的补充 | 第71页 |
第五节 建全适应国家秘密特点的特殊救济机制 | 第71-74页 |
一、在《保密法》中建立适应国家秘密特点的救济机制的必要性 | 第71-72页 |
二、行政复议制度中的特殊审查程序 | 第72页 |
三、行政诉讼制度中的特殊审查程序 | 第72-74页 |
第六节 在国家秘密视野下对控制行政裁量权的思考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