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导论 | 第8-11页 |
| 0-1.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 0-1-1.展览简史及其对视觉艺术的重要性 | 第8-9页 |
| 0-1-2.泽曼简史及其对展览史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 0-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0-3.研究对象、方法及其依据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时代精神:破与立 | 第11-13页 |
| 1-1.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左倾"批判 | 第11-13页 |
| 1-2.立:缔造"乌托邦" | 第13页 |
| 第二章 求学时期 | 第13-17页 |
| 2-1.影响泽曼的事件和人物 | 第13-16页 |
| 2-2.早期展览实践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带着镣铐的乌托邦:伯尔尼美术馆八又二分之一 | 第17-27页 |
| 3-1.乌托邦精神之自由的态度及形式——"当态度成为形式:作品—观念—过程—环境—信息" | 第19-22页 |
| 3-2.泽曼之前的伯尔尼美术馆 | 第22-23页 |
| 3-3.乌托邦精神之边缘和前卫 | 第23-27页 |
| 3-3-1.八又二分之一的展览列表 | 第23-24页 |
| 3-3-2.边缘艺术 | 第24-26页 |
| 3-3-3.前卫实验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乌托邦精神之脱离体制——成为独立策展人 | 第27-28页 |
| 第五章 一个人的乌托邦 | 第28-42页 |
| 5-1.乌托邦精神之行动和体验——偶发与激浪 | 第28-31页 |
| 5-2.乌托邦精神之"个人神话"——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 | 第31-36页 |
| 5-3.乌托邦精神之《痴迷博物馆》 | 第36-38页 |
| 5-4.乌托邦精神之三个乌托邦的世界 | 第38-42页 |
| 5-4-1.单身汉机器 | 第38-39页 |
| 5-4-2.真理之山 | 第39-40页 |
| 5-4-3.总体艺术:1800年后的欧洲乌托邦艺术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5页 |
| 附:图录 | 第4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