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制备硅铝介孔材料及其对重金属离子Cr6+和Cu2+吸附性能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介孔材料定义与其基本特征 | 第11-13页 |
| ·合成介孔分子筛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 ·分子筛水热稳定性和酸性改善的途径 | 第12-13页 |
| ·介孔材料合成方法 | 第13-14页 |
| ·介孔材料表征方法 | 第14-15页 |
| ·粉晶X 射线衍射 | 第14页 |
| ·电镜分析 | 第14页 |
| ·吸附等温曲线分析 | 第14-15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5页 |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15页 |
| ·介孔材料合成机理 | 第15-17页 |
| ·液晶模板机理 | 第15-16页 |
| ·棒状自组装机理 | 第16页 |
| ·协同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 ·介孔材料应用 | 第17-18页 |
| ·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 ·环境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 ·生物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光电磁学和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硅铝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19-38页 |
| ·合成实验 | 第19-2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19页 |
| ·硅铝酸盐熟料的制备 | 第19-21页 |
| ·溶出率分析 | 第21-25页 |
| ·硅铝酸盐前驱体熟料化学分析 | 第25-26页 |
| ·合成实验工艺方法 | 第26-33页 |
| ·介孔材料合成方法 | 第26页 |
| ·合成条件对分子筛合成效果的影响 | 第26-33页 |
| ·样品结构性能分析 | 第33-38页 |
| ·粉晶X 射线分析 | 第33-35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页 |
| ·小角X 射线散射分析 | 第35-36页 |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6-38页 |
| 第三章硅铝介孔材料处理 Cr(Ⅵ)废水研究 | 第38-49页 |
| ·中国水资源铬污染状况 | 第38-40页 |
| ·铬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40-41页 |
| ·化学法 | 第40页 |
| ·电解法 | 第40-41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41页 |
| ·吸附法 | 第41页 |
| ·实验内容 | 第41-43页 |
| ·模拟 Cr(Ⅵ)废水的制备 | 第41页 |
| ·吸附实验 | 第41-42页 |
| ·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 ·介孔材料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43-49页 |
|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pH 值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初始浓度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硅铝介孔材料处理Cu~(2_)废水研究 | 第49-59页 |
| ·中国铜污染状况 | 第49-50页 |
| ·铜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50-51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50页 |
| ·吸附法 | 第50页 |
| ·电解法 | 第50-51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51页 |
| ·实验内容 | 第51-52页 |
| ·模拟铜废水 | 第51页 |
| ·吸附实验 | 第51页 |
| ·标准曲线 | 第51-52页 |
| ·介孔材料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52-59页 |
|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 ·pH 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初始浓度 | 第56-57页 |
| ·Cu~(2+)的吸附机理分析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建议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