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课题背景 | 第9页 | 
| ·微藻生物光解水产氢 | 第9-11页 | 
| ·产氢微藻 | 第10页 | 
| ·微藻产氢的途径 | 第10页 | 
| ·微藻产氢的实用化研究 | 第10-11页 | 
| ·光发酵有机物产氢 | 第11-13页 | 
| ·产氢菌种 | 第11页 | 
| ·光合细菌产氢机理 | 第11-12页 | 
| ·光合细菌产氢的实用化研究 | 第12-13页 | 
| ·暗发酵生物制氢 | 第13-15页 | 
| ·发酵产氢细菌 | 第13-14页 | 
| ·发酵产氢类型和途径 | 第14页 | 
| ·暗发酵生物制氢的实用化研究 | 第14-15页 | 
| ·联合生物产氢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联合产氢的菌种 | 第16-17页 | 
| ·联合产氢的模式 | 第17页 | 
| ·联合产氢的底物 | 第17页 | 
| ·联合生物产氢体系的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2-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24页 | 
| ·菌种来源 | 第22页 | 
| ·试验装置 | 第22-23页 | 
| ·培养基配方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 ·细胞固定化方法 | 第24页 | 
| ·间歇产氢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 第3章 光合细菌RLD-53 生长与产氢特性研究 | 第27-36页 | 
| ·RLD-53 的生长曲线 | 第27页 | 
| ·RLD-53 的产氢特性 | 第27-35页 | 
| ·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关系 | 第28页 | 
| ·接种量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 第28-30页 | 
| ·碳源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 第30-32页 | 
| ·氮源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初始pH对RLD-53 产氢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光合细菌RLD-53 的固定化产氢特性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B49 与RLD-53 混合培养联合产氢 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43页 | 
| ·混合培养联合产氢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 ·葡萄糖浓度对混合培养产氢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对混合培养产氢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初始pH对混合培养产氢的影响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B49 与RLD-53 两步法联合产氢影响因素研究 | 第43-57页 | 
| ·B49 与RLD-53 两步法联合产氢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 ·B49 发酵液成分对RLD-53 的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 第44-50页 | 
| ·葡萄糖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 第44-47页 | 
| ·乙醇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 第47-48页 | 
| ·NH_4~+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 第48-50页 | 
| ·B49 发酵末端液相产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54页 | 
| ·葡萄糖浓度对B49 发酵末端液相产物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对B49 发酵末端液相产物的影响 | 第52-54页 | 
| ·B49 与RLD-53 两步法联合产氢实验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