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24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2页 |
四、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第一节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4-26页 |
一、公共物品理论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二、公共物品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外部性理论 | 第26-28页 |
一、外部性理论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二、外部性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博弈论理论 | 第28-31页 |
一、博弈论理论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二、博弈论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新安江流域自然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一、新安江流域自然地理现状 | 第31-32页 |
二、新安江流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实施的现状 | 第33-36页 |
一、新安江两轮生态补偿试点主要内容 | 第33-36页 |
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经验 | 第36页 |
第三节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一、非统筹协商发展,政府间长效博弈机制尚未健全 | 第36-37页 |
二、非生态发展方式,政企间长效协调机制尚未健全 | 第37-39页 |
三、非多元补偿模式,“造血式”长效补偿机制尚未健全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中的政府间博弈 | 第41-57页 |
第一节 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间的博弈 | 第42-44页 |
一、基本假设 | 第42页 |
二、流域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 | 第42-43页 |
三、流域生态补偿演化稳定策略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引入上级政府反馈投诉机制的政府间博弈 | 第44-50页 |
一、上级政府反馈投诉机制基本框架 | 第44-45页 |
二、流域博弈主体的演化稳定策略 | 第45-50页 |
三、演化博弈结果分析 | 第50页 |
第三节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府间博弈结果的实证分析 | 第50-57页 |
一、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成本评估 | 第51-53页 |
二、新安江流域下游地区生态补偿标准评估 | 第53-56页 |
三、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府间演化博弈估计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中的政企间博弈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 | 第57-59页 |
一、基本假设 | 第57页 |
二、流域生态补偿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 第57-58页 |
三、流域生态补偿策略分析 | 第58页 |
四、流域生态补偿博弈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新安江流域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博弈结果的实证分析 | 第59-68页 |
一、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 第59-61页 |
二、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 第61-63页 |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8-7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70-75页 |
一、完善反馈投诉评定体系,建立上级政府反馈投诉机制 | 第70-71页 |
二、优化企业生态经济管理,加快企业生态化转型 | 第71-72页 |
三、健全纵向+横向补偿模式,向“造血型”长效机制过渡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