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胜利渠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灌区概况 | 第11-13页 |
| ·自然条件 | 第11-12页 |
| ·水利工程现状 | 第12页 |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12-13页 |
| ·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页 |
|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17-27页 |
|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 第17-19页 |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17页 |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征 | 第17-18页 |
| ·土地资源利用发展研究 | 第18-19页 |
| ·土地资源可利用能力分析 | 第19页 |
| ·灌区用水量 | 第19-22页 |
| ·农业灌溉用水 | 第20-21页 |
| ·新乡市生活用水 | 第21页 |
| ·乡镇企业及生活用水 | 第21页 |
| ·农村人畜用水 | 第21-22页 |
| ·生态用水 | 第22页 |
| ·地表水排泄量 | 第22页 |
| ·灌区水资源 | 第22-26页 |
| ·引黄河水 | 第22-24页 |
| ·降水量 | 第24页 |
| ·地下水资源 | 第24-26页 |
| ·水量平衡分析 | 第26-27页 |
| 3 水资源优化调度 | 第27-38页 |
| ·灌区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 第27-28页 |
|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 第27页 |
|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严重不均 | 第27-28页 |
| ·灌区水污染严重 | 第28页 |
| ·水资源"农转非"严重 | 第28页 |
| ·水资源优化配置基础 | 第28-3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 ·人民胜利渠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 ·人民胜利渠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方式 | 第31-32页 |
| ·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32-38页 |
| ·目标函数 | 第32-33页 |
| ·约束条件 | 第33页 |
| ·参数选择 | 第33-35页 |
| ·模型的求解及结果 | 第35-37页 |
| ·优化配置结果的评价 | 第37-38页 |
| 4 井渠结合模式研究 | 第38-49页 |
| ·井渠结合发展过程 | 第38页 |
| ·井渠结合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8-40页 |
| ·井渠结合型式与布局 | 第40-42页 |
| ·井渠结合形式 | 第40-41页 |
| ·井渠结合布局 | 第41-42页 |
| ·灌区田间工程配套模式研究 | 第42-47页 |
| ·田间工程布设要求 | 第43页 |
| ·田块大小的确定 | 第43-44页 |
| ·田间灌排渠系布设 | 第44-45页 |
| ·畦田规格的选定 | 第45-46页 |
| ·田间建筑物 | 第46页 |
| ·井的合理布局 | 第46-47页 |
| ·田间道路林网布设 | 第47页 |
|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 第47-49页 |
| 5 灌区灌溉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49-70页 |
| ·斗、农渠U型渠道衬砌技术 | 第49-50页 |
| ·试验设计 | 第49页 |
| ·砼U型渠道防渗性能 | 第49-50页 |
| ·田间畦田灌水规格试验研究 | 第50-54页 |
| ·畦田灌溉的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 ·试验处理 | 第51-52页 |
| ·试验观测 | 第52页 |
| ·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52-54页 |
| ·软管灌水技术 | 第54-59页 |
| ·输水软管孔口出流试验 | 第54-56页 |
| ·多孔软管的设计 | 第56-58页 |
| ·田间多孔灌溉试验 | 第58-59页 |
| ·多孔软管灌溉模式的确定 | 第59页 |
| ·低压管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59-61页 |
| ·低压管灌技术研究 | 第59-60页 |
| ·管灌工程规划布置 | 第60-61页 |
| ·管材、管件及管径的选择 | 第61页 |
| ·喷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61-64页 |
| ·喷灌工程的总体规划 | 第61-62页 |
| ·喷灌工程田间系统规划 | 第62-64页 |
| ·微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64-70页 |
| ·滴灌灌水技术研究 | 第64-68页 |
| ·涌泉灌灌水技术研究 | 第68-70页 |
| 6 灌区泥沙处理研究 | 第70-86页 |
| ·灌区泥沙基本情况 | 第70-71页 |
| ·引水引沙量 | 第70页 |
| ·淤积分布 | 第70-71页 |
| ·灌区泥沙处理的主要经验 | 第71-74页 |
| ·减少入渠泥沙 | 第71-72页 |
| ·妥善处理入渠泥沙 | 第72-74页 |
| ·目前灌区泥沙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4-75页 |
| ·沉沙条件 | 第74页 |
| ·灌溉工程设施 | 第74-75页 |
| ·灌区泥沙处理方式 | 第75-77页 |
|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处理灌区泥沙 | 第75-76页 |
| ·浑水灌溉处理灌区泥沙 | 第76-77页 |
| ·浑水灌溉泥沙处理方案 | 第77-86页 |
| ·渠道挟沙能力 | 第77-78页 |
| ·浑水灌溉的条件 | 第78-85页 |
| ·浑水灌溉的管理措施 | 第85-86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建议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