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徐訏小说的心理学阐释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变形演绎的“恋母情结” | 第10-16页 |
第一节 子宫——“母爱”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母爱光环下的女性形象 | 第11-14页 |
第三节 “母性”的演绎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 | 第16-23页 |
第一节 在梦境中讲故事 | 第16-20页 |
一、故事里的人 | 第17-18页 |
二、故事里的事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在故事中编织美梦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幻化的故事 | 第23-28页 |
第一节 幻化的“白日梦” | 第23-25页 |
一、孤独少爱的童年 | 第24-25页 |
二、“我” | 第25页 |
第二节 幻想的谐和 | 第25-28页 |
第四章 反相的“力比多” | 第28-37页 |
第一节 节制——反相的“力比多”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灵肉交融的结合 | 第30-33页 |
第三节 性乃此岸向彼岸的眺望 | 第33-37页 |
一、生的本能,死的本能 | 第33-35页 |
二、生的此岸,死的彼岸 | 第35-37页 |
第五章 人性关怀下的变态表现 | 第37-43页 |
第一节 理性想象下的变态心理表现 | 第37-39页 |
一、扭曲的人性 | 第37-38页 |
二、变态心理学理论与“扭曲的人性”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人性的叩问 | 第39-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